在3D打印后处理的产业化之路上,巨头企业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这些公司大多历史悠久,他们的产品系统多半是在后处理环节完全无法取消的传统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将后处理技术不断做深做精对他们而言为有利。先进而完善的后处理技术可以全面提高整个3D打印流程的收益。
ExOne是美国的3D打印机生产企业,2014年,该公司斥资千万美元,一举收购了两家3D打印后处理公司,用以强化自身的后处理能力。2016年,美国的另外两家大型增材制造公司TruDesign与Polynt强强联合,推出工业级的3D打印后处理服务,服务对象直指汽车制造商。
此外,独立的3D打印后处理公司也受到不少投资人的青睐。例如专门研发3D打印后处理设备的PostProcess Technologies便于2017年4月获得四百万美元的种子融资,用于技术开发。该公司正尝试提高设备的批量后处理能力,进而吸引航空航天、国防、交通等领域的大型客户。
3D打印产业的新入局者和相对自由的个人业者,显然不想因循前辈们的老路,因为在他们的创新实践中,无需后处理的3D打印已经实现。因此这部分玩家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免除后处理的3D打印技术的产业化。一种新的趋势也就由此兴起。
要把后处理环节淘汰掉,主要方法有二,其一是将后处理功能并入3D打印机,位于美国麻省的3D打印公司Rize就是这么做的。2016年,该公司推出一款工业级桌面3d打印机RizeOne,在打印支撑结构时,设备会在其与打印件之间喷射一种排斥性墨水,让支撑结构的拆除更为容易。由此,RizeOne制造的产品几乎不需要后处理,且打印件质量很高。
第二种方法则是在打印材料上做文章。2016年,来自意大利的3D打印商CRP Technology发布了一种新型3D打印材料Windform FX Black,该材料有极好的光洁度,所以打印完成后无需后处理。同年,美国公司Type A Machines推出一款3D打印线材ProMatte,材料本身采用亚光处理,会遮盖模型打印过程中出现的层次纹理,因此用它制作的物品同样免于后处理。
在当前技术条件下,3D打印后处理技术尚不存在去留之争,保留之抑或去除之都有其合理性,各有其潜在的市场,因此这种两极化的趋势并不矛盾。3D打印后处理和免3D打印后处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并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