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人工智能正式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人工智能从而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在此形势下人工智能领域持续扩张,向物联网、智能硬件、智慧城市、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高科技行业赋能,金融行业也不例外。
风口之下,各大金融机构开始纷纷抢滩金融科技转型机遇。2017年以来,以工、农、中、建为代表的四大国有银行均与百度、蚂蚁金服、腾讯、京东金融四大新兴金融平台展开“一对一”的战略合作,正式掀开金融科技发展热潮序幕。
一年来,蚂蚁金服与中国建设银行牵手,将共同推进建行信用卡的线上开卡业务,以及电子支付业务合作;京东金融与中国工商银行签署金融业务合作框架协议,将布局金融技术、消费金融等领域;腾讯与中国银行推出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随后,百度与中国农业银行也宣布共建“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金融服务业将与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深度融合,通过新金融工具,中国服务业升级。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邓海清表示,中国的金融服务业要更好地服务于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是大趋势,人工智能会成为各个行业共同的技术进步的基础。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与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对于大数据的提取、分析和利用的能力得到了跨越式发展,而金融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正是依托于此。此前,大量文字、图像和音频资料只能依赖人力审核与解读,难以提升效率,实现规模化应用。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成熟的情况下,大量原始数据得以被开发利用,极大促进了金融行业的新发展。
2017年以来,人工智能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已经取得一系列进展。部分银行已经开始运用机器识别技术,提升服务体验与交易安全性;在移动支付领域,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和虹膜识别正得到愈加广泛的应用。
此外,在金融风控领域,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于客户群体筛选、欺诈风险鉴别,以及信用评定等环节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较之传统金融模式不仅提升了业务效率,还提高了业务过程中的安全度。
在工信部印发的《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简称《计划》)中,视频图像身份识别系统被明确为重点培育的智能产品之一。同时,《计划》还明确,将大力拓展视频图像身份识别系统在金融、安防等重点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