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国结构性供给侧改革持续深入,对于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自2015年开始就进入了政策密集期。据了解,在今年冬季来临之际,各地开始打响年度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四川、陕西等省份都开展了系列监测、整治工作。
2010年7月,一艘30万吨级油轮在大连新港进行卸油作业时,因违规操作不慎引发输油管线爆炸事故,导致大火随着溢出的原油一道入海,造成了严重的海洋污染。环保部得知事件后,立即调配无人机赶赴现场,进行同步监测。这是环保部利用无人机开展重大环境事故的应急监测。
日前,我国数省环保部门相继启动大规模大气督查行动。在行动中,环保部门同样利用了无人机进行实时画面传输和数据传送,并对督查区域范围内的扬尘、焚烧秸秆等情况,以及区域上空PM10、PM2.5等数据进行了监测。
此前,由于地理地形因素影响,在监测、整治大气污染方面,环保督查人员往往难以及时采集证据或是无法确定具体污染源。通过应用无人机,环保部门就可以突破人员视野局限性,有效提升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效率。
目前,无人机产业的发展速度处于快行列,这主要得益于飞控技术、云台技术、电池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获得持续突破,以及无人机使用和投资的严格限制不断放宽。
此外,世界各国的无人机企业都在积极探索无人机服务的商业运营新模式,进一步推动了无人机在日常应用领域的发展。如今,不仅是消费级无人机成功打开公众市场,工业级无人机行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据研究机构Grand View的一份新报告显示,到2025年,全球无人机业务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843.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803亿元)。 随着无人机应用领域持续扩张,市场规模不断增长,“无人机+环保”展现出了蓬勃生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在无人机平台与无人机技术的支撑下,不仅仅是大气污染,包括水污染、固废污染等都将得到更好地监测,从而有效进行督查、取证、查处等工作,进一步加强环保执法能力;另外,无人机也可以携带空气检测仪等检测设备,在指定空域悬停,检测相关环保数据。
此外,无人机还可以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进行测绘,全面掌握我国整体环境现状,便于在宏观层面及时、调整和部署环保政策与相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