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稳步推进,自动化、智能化热潮的持续升温,服务机器人市场的加速崛起,我国机器人企业数量激增,资本市场信心持续高涨。业内人士分析,受益于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工业互联网进程提速,机器人领域将持续向好态势。
据此,有人说,中国正掀起新一轮的“机器人产业革命”,也有人说,国产机器人已经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新时代。但事实究竟是怎样呢?
如今,机器人应用已经从工业领域向服务领域延伸,基于商用、家庭和个人的服务机器人在消费市场的兴起对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机器人产业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国家对于这一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强。
据数据统计,目前国内有超过20个省市区正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机器人产业园区已达将近50个。近两年来,机器人企业数量也增长迅速,产业链相关企业接近3500家。其中,国产机器人企业是主要增量。
我国是全球大的机器人市场,机器人销售持续走高,中机器人领域扩张迅速,国产机器人也迎来爆发。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的紧密结合、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都为国产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影响。
从国内机器人产业现状来看,产业链主要企业以及一些科技公司、甚至是域外企业都在积极布局智能制造领域,大力推进机器人战略。未来,机器人不仅能够在工厂自动化方面延续积极作用,同时在智能仓储、智慧物流、智能交通以及消费领域取得更大成果。
不过,在市场、投资热潮背后,国产机器人的短板也不容忽视。虽然相对于以往,国产机器人在zhuanli技术研发、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等关键环节有所成长,但是除了部分龙头企业外,很多依然只是承担组装角色,多数机器人产品的质量与智能化程度都相对欠缺,在市场的影响力有限。
有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国内机器人领域的中零部件基本都为国外产品。虽然我国在积极寻求机器人关键零部件领域的突破,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要想与国外产品进行竞争依然比较困难。
国产关键零部件发展之所以困难重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标准的缺失,致使国内产品的质量与可靠性难以得到验证。沈阳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表示:“关键零部件比如减速器由于没有标准,企业不敢使用。”
很显然,要想在中机器人市场获得立足之地,那么就必须有中的关键零部件作为支撑。而现在,市场上的减速器、轴承基本都来自国外,有着严格的标准要求。反观国内生产的大多都是低端机器人,因而使用的也是不太需要严格标准的低端零部件产品。
鉴于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国外的机器人企业如安川、发那科、ABB等都加大了在华投入,开始在中国扩大产能规模,不断降低成本,并构建产业链生态。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企业想要实现赶超,难度无疑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