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机器人产业低端同质化加剧的背后是急功近利的思维作祟。近年来,中国机器人产量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去年9万台的销量已接近全球市场份额的1/3,并连续4年成为全球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有数据预测,到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台。快速膨胀的市场让一大批风险投资基金跻身其中欲分得一杯羹,某些创业团队几十个人甚至几个人搭个草台班子便在风投支持下造起了机器人;有的地方政府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下,跟风追逐机器人产业,通过大量的财税补贴和优惠条件吸引机器人企业落户,只求速度、规模,忽略了机器人产业自身发展规律,导致部分产业园区只能吸引零星企业,很难形成规模集聚,浪费了有限的财政资源。来自工信部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生产机器人的企业超过了800多家,但大部分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业集中度较低,总体规模较小。同时,各地还有超过40个以发展机器人为主的产业园区,低端过剩已现端倪。
机器人是高技术高集成高投资的工业产品,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面对中上游产业链缺失的现状,亟须静下心、腾出手来加快上游部件的研发,破解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尴尬。从政策层面看,需要进一步整合产业的创新资源,推动建立机器人创新中心,重点支持关键零部件质量及可靠性能的提升,并开展机器人试点示范、推广应用和人才培育。同时,从加强规划、提高准入门槛、制定行业标准等方面着手防止无序扩张、规范行业发展。
在资金支持上,要改变当前对机器人产业的支持方式,当前各级政府对工业机器人的研发扶持多以财政拨款为主;对应用环节的扶持主要集中在购置价格补助和应用奖励,以及园区土地出让金优惠等。由于国外企业牢牢占据了产业链和机器人领域,导致大量财政资金实质上补贴了他们,让强者愈强,不利于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培育。财政资金应将补助重点向研发阶段倾斜,重点攻克关键技术,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减免、技术转让税收优惠、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等政策,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