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拥抱无人超市?

   2019-11-25 工业品商城202
核心提示:阿里的无人超市淘咖啡正式落户杭州,按照媒体描述的场景:扫码进店,拿了东西就走,支付宝自动扣款。淘咖啡仿佛是一把神奇钥匙,一不小心打开了一个万亿规模的新市场,原来形形色色的无人超市已经在上海、深圳等城市落地,缤果盒子、Take Go、F5未来商店等无人便利店开始扎堆。  为什么要普及无人超市,除了科技发展的煽
    阿里的无人超市“淘咖啡”正式落户杭州,按照媒体描述的场景:扫码进店,拿了东西就走,支付宝自动扣款。“淘咖啡”仿佛是一把神奇钥匙,一不小心打开了一个万亿规模的新市场,原来形形色色的“无人超市”已经在上海、深圳等城市落地,缤果盒子、Take Go、F5未来商店等无人便利店开始扎堆。
  为什么要普及“无人超市”,除了科技发展的“煽风点火”,控制成本大抵是能让人信服的答案。有数据显示,即便是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零售业的毛利润仅为15%-20%,其中人力成本占到了12%左右,为了节约成本、解放劳动力、弥补用工短缺,无人超市、无人便利店却也是料想之中的解决方案。尽管中国零售业的人力成本仅占7%左右,缓解雇佣成本过高带来的盈利压力,几乎成了零售行业每一个环节的诉求。
  欧尚、大润发、沃尔玛等线下连锁商超,以及娃哈哈、伊利等快消品巨头的动作,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降低人工成本的必要性。沃尔玛在今年6月初推出了自助杂货售卖亭,伊利、娃哈哈等纷纷联手深蓝科技无人便利微店,趋势不证自明。
  可“无人超市”真能如其所愿吗?有消息称,一个Amazon go店面的投入金额高达数千万美元,如果只是为了替代几个收银员的降本效应,付出如此巨大数量级的代价或许并不是一个正确选择;阿里的“淘咖啡”还只是一个概念店,噱头成分大于实际;缤果盒子还在小范围投放,能否经得住人性的考验尚不得而知,而深蓝科技的Take Go还处于试验阶段……
  不过,海外曝出的坏消息是,Amazon go在实际测试中发现,在数百平米的无人超市里,一旦选购人数超过20人,店内的设备就无法正确追踪用户行为及选购的产品标签。相信国内的“无人超市”同样存在这些问题,只是被有意公关和谐掉罢了。
  记得刚刚读大学的时候,老师就给我们画这样一张饼:所有的商品都被贴上RFID标,在超市购物时无需在收银台人工盘点,机器自动识别商品的RFID标签即可完成付费。然而终其四年大学时光,这种场景在实验室里都未曾模拟过,或许招生老师还会接着忽悠一届又一届的学弟学妹。
  不同于学院派的教授们,商业市场的弄潮儿们向来都是实干派,无人超市也好,无人便利店也罢,个中解决方案确实和RFID有些关联,并加入了人工智能的元素。
  亚马逊是这样描述Amazon go的:顾客只需下载Amazon Go的APP,在商店入口扫码成功后,便可进入商店开始购物。Amazon Go的传感器会计算顾客有效的购物行为,并在顾客离开商店后,自动根据顾客的消费情况在亚马逊账户上结账收费。其中涉及了计算机视觉、传感器、深度学习等技术,核心在于识别动作、商品和人,通过位置或姿势进行关联,亚马逊也形象地称之为“just walk out”技术。
  深兰科技的Take Go看起来比亚马逊走的更远,宣称应用了应用了人工智能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机器视觉、生物识别、生物支付等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技术。比如说通过人自身的手脉识别,扫手就能进店。
  相比之下,缤果盒子、F5未来商店等无人便利店的解决方案要更加纯粹。除了“进门”的扫码技术,选购、跟踪、购买等大多基于RFID技术,付款方式也是大众习惯的微信支付、支付宝等扫码支付。
  究其根本,亚马逊、Take Go的人、动作、商品等识别跟踪技术和无人驾驶“师出同门”,但并没有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声明其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是应对十分复杂的场景,Amazon Go在20人进入时的系统错乱已经是例证。同样被高估的还有RFID技术,不仅是无人便利店的技术核心,也扮演了识别物的角色,但RFID技术本身就有诸多痛点,比如标签被撕毁后无法识别、存在较高的差错率、缺少行业标准等等。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