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全球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几乎占据了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半壁江山“。这一上升态势也使得国产工业机器人从上半年的工业经济中脱颖而出,其同比涨幅位居各类工业产品,甚至被认为是新兴产业的代表。
但在这庞大的数字中,有三分之二是购买的外国生产的机器人。目前,我国新增工业机器人中超过70%依赖进口,国内市场机器人应用领域几乎被国外品牌垄断,国产机器人则以搬运和上下料机器人为主,处于行业低端。国外龙头企业纷纷将中国市场视作“主战场”,在我国建立生产基地,凭借已有的技术优势,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国产机器人一些核心部件主要从日本、美国和欧洲进口。这些因素都使得我国机器人产业长期受制于人。
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博士顿向明分析:“如果国产机器人未来5年内仍然找不到准确的市场定位,很快会被市场淘汰,再大的蛋糕也吃不到。”
当前,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面对这些问题,国家也推行了许多政策,扶持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2016年5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了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将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显著增强。
目前我们能够看到,随着国家政策的落实,全国各地机器人产业园纷纷建立,深圳、湖南等地的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崛起。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的创建将引导金融回归到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本源上来,对于推动中国经济脱虚向实、避免过度金融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