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制造转型升级当口,对于先进机器人及自动化加工受到需求旺盛。智能制造对于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呈现大幅增长态势。在此背景下,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出台,致力于提升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及产品的质量可靠性,提升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
在关键技术方面,从优化设计、材料优选、加工工艺、装配技术、专用制造装备、产业化能力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提升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速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五大关键零部件的质量稳定性和批量生产能力,突破技术壁垒,打破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此外,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对于标志性产品、创新能力、应用推广、企业培养等方面都做了指导性规划,共同推动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
据OFweek机器人编辑现场了解,虽然说我国机器人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产业低端化,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国家政策的重点扶持,企业纷纷进入或投资机器人产业,各类产业集群不断涌现,造成资源浪费及同质化竞争,从而限制了机器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为此,相关部门在此次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上透露,未来国家将继续完善“中国制造2025”战略分省市指南,细化机器人零部件产业区域布局。同时,建立企业白名单制度等意在规范行业竞争秩序的一揽子政策正在加快酝酿。
与此同时,北京也发布了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路线图。据OFweek机器人编辑了解,《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路线图》共分为两个阶段规划:
阶段,到2020年,北京机器人产业收入达到120至150亿元,培育形成10家行业领军企业、10个研发创新总部,实施10个工业机器人重大应用项目;
第二阶段,到2025年,北京机器人产业收入达600亿元左右,形成全球领先的机器人技术协同创新体系,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达到水平,操作系统及软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建成全球领先的机器人创新应用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