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中国国内机器人公司有约800家,由这占比不足5%的26家机器人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来代表“行业整体”可能并不严谨。而即使单放在上市企业的小圈子里比较,这一部分企业占比也不足1/3。截至2016年10月,中国机器人上市企业已达到91家。除了已经披露业绩的26家之外,还有大部分尚未发布情况,背后的具体情况不得而知。
查找到去年同期数据作一个对比,截止到去年上半年我国共有59家机器人上市公司,其中有30家公司在半年报中披露了机器人业务收入,29家未披露。在明确披露机器人业务收入的30家公司中,机器人业务成为公司主营业务(营收占比超过40%)的仅有12家,不足半数。这表明大多数上市公司的机器人仍然处于研发阶段,尚未达到商用水平。
这59家上市公司2016年上半年合计获得政府补助13.70亿元,共计实现机器人业务收入65.91亿元。这些收入甚至比不上abb一家在华销售收入,据数据显示,2015年,ABB仅在华销售收入就超过330亿元。事实上,国产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如减速器、控制器、伺服机构大量依赖进口,且其价格高昂,占机器人整体价格的70%左右,在一部分业务收入中刨除进口零件成本,真正属于机器人企业的利润极少。
虽然国产机器人业务盈利表现不佳,但是资本对其却格外青睐。中国大的机器人企业新松自上市以来,市值连创新高。市值高的是2014年1月,其股价曾一度高达每股60多元高价,市值一度超过300亿元,成功进入世界机器人企业市值前三甲。
虚火旺盛的背后,是不能掩示的冰冷事实。纵观整个中国机器人企业,一半的公司不生产产品,80%以上的公司是低端的系统集成,70~80%的公司是其他公司的代理商。在整个机器人市场上的竞争力可见一斑。尽管市场增长乏力,技术能力薄弱,但是国产机器人的产量却是节节攀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前五个月,工业机器人产量累计达44360(台/套),同比增长50.4%。而2016年全年,中国机器人市场上国产工业机器人的销售总共只有3.4万台。同年,产量却达7.24万台。产量大增,导致产品价格下跌,利润被挤压,国产机器人企业将面临更严峻的生存考验。而即使在这一轮的搏杀中幸存,无法获取足够利润投入研发提升产品质量,又将陷入下一轮的低价竞争中。
另一方面,国产机器人企业不仅面对着国内的竞争对手,也面临着国外企业的挑战。
据日本媒体报道,安川电机等日本机器人厂商正在猛增产能,以应对中国需求。安川电机计划在该公司生产工业机器人的江苏省常州市的工厂厂区内建设新设施,2019年之前将中国的月产量增至现在的2倍,达到1200台以上。
发那科也计划投资约630亿日元,在日本茨城县筑西市筑波工厂的旁边建设新工厂,终打算将月产量扩大至1.1万台,达到现在近2倍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