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以后,中国大陆的工具工业在沉寂了十年之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原来在苏联技术和装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具工业,开始转向西方发达国家,争取获得新的知识来源和技术支持。随着改革开放、对外交流的逐步增加,1978年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并作为ISO TC29小工具技术委员会的成员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工具行业开始大规模地引入和采用国际标准,同时引进了现代工具制造技术和装备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等新的管理方法。使传统标准量具、刃具的制造技术和产品质量逐步与国际接轨。工具企业已发展到117家机械部定点企业,在保证自己需求的情况下,开始大批量出口。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传统工具工业逐步走向成熟并形成良好发展势头的时期。但与此同时,我们没有及时觉察到国际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技术革命。在八十年代,信息技术走向成熟,机床行业开始迅速进入了以数字化制造技术和装备为特点的新发展时期,“高效、低耗、节能、环保”成为制造业追求的新目标。因此,传统工具工业生产的低效率、低质量、千篇一律的标准化刀具已不能满足制造业的需要。发达国家的工具制造业审时度势,迅速调整运行格局,脱胎换骨,改变传统的标准刀具生产模式,转型为以满足用户需求为中心的“高精度、高效率、高可靠性和专用化”现代刀具生产新格局。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大陆长期形成的生产标准工具的旧格局始终未有大的触动,为九十年代的发展留下了隐患。
二、九十年代遭遇困境,新世纪开始急起直追
进入九十年代后,我国开始采用市场经济模式,同时对过热的经济实施了宏观调控,重点是控制产业部门低水平重复的现象。传统制造业首当其冲,增长速度放慢,使工具市场受到很大影响,产量下降,价格下跌,全行业陷入困境。实际上,在控制传统产业低水平扩张的同时,也积极鼓励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如汽车工业,从1956年到1992年花了36年发展到100万辆的规模,而1992到1996只花了4年时间就增长到150万辆,2005年已发展到570万辆。这种发展对工具行业显然是一个新的机遇。但是,长期习惯于生产传统标准工具的我国大陆地区的工具业界,对现代制造业需要的“高精度、高效率、高可靠性和专用化”的新型刀具缺乏应对准备,难以满足需求,导致这一领域基本上被进口的现代高效刀具所占领。
在九十年代,一批竞争力不强的国有中小企业被淘汰出局,一批新型的民营企业开始进入行业。工具协会的成员从130家下降到80家。坚持下来的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面对挑战,痛定思痛,下决心深化改革,转换机制,调整结构。在新环境下,争取获得生存和发展。这种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工具协会82家会员企业中,除12家民营企业、1家外资企业外,69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已有8家转为国有控股股份制企业,33家转制为民营企业,28家正在深化改革之中。绝大多数企业解决了历史包袱,轻装上阵,面貌焕然一新,为新世纪开始我国经济新一轮的腾飞打下了基础。2000年至今,由于需求旺盛,全行业销售平均年增20%,不仅在境内、外市场巩固了传统标准刃具的优势地位,在境内市场上,现代制造业急需的高效刀具方面,国产刀具也开始有了一席之地。量具量仪行业的形势还要好一些。传统的机械式量具和近年发展起来的电子数显量具,已形成了品种齐全的完整系列。国际上著名的量具厂商纷纷在中国贴牌生产,国产量具已经在国内国际市场占主导地位。在大型量仪的生产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步,一般生产性的测量仪器,基本做到立足于境内。目前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的主要是精密、数控和在机、在线测量仪器,仍然多数要依靠进口。
还应指出,以硬质合金刀具为基础的现代高效刀具和传统的高速钢标准刀具分散经营的方式不同,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格局呈现出“高起点、大投入、规模化、国际化”的特点。全球10家最大的跨国工具集团,占有现代高效刀具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所以,在这个领域内,我国大陆地区的企业要真正具备和国际强手抗衡的能力,还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