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朱森第表示,国外同行非常羡慕国内推进智能制造的成效,无论从力度、速度还是广度,都比他们想象的要高得多。“这有赖于我国智能制造在顶层设计、标准先行等方面总体部署和推进方略的正确有效。”
21世纪初加入WTO后,中国以低劳动力成本嵌入全球价值链,成为世界工厂,众多中国企业由此获得高速成长,但很显然,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与西方跨国公司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后者牢牢控制着全球价值链的环节。中国企业很难突破“低端锁定”的困境。
中国工程院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研究室主任屈贤明认为,智能制造在国内发展热度持续升温,主要是源于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在广东等沿海地区,招工难、用工贵,推进智能化、数字化的改造已势在必行。
在“中国制造”全面迈向数字化、智能化之际,工匠同样面临着转型升级,除了掌握传统技能外,也需要掌握工业机器人、智能设备等操作技能。然而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不足,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这一系列问题始终存在着,迫切需要建成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体系。
为此,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将鼓励企业与有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合作,面向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特别是航空航天及动力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建设一批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此外,还要通过举办全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等赛事和培训,在全社会营造培育高技能工匠的氛围,提高工匠社会认可度。
如果把《中国制造2025》中的愿景比作是我国制造业要营建的一座“塔”,智能制造业就是这座“塔”高的两层,而“塔基”则是“工业强基”。离开了“工业强基”,智能制造业的发展将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