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已应用于账户注册、远程开户、刷脸支付、贷款等业务中,而这些业务的办理,大都需要实名认证。在实名认证方面,人工肉眼判断、短信验证、绑定银行卡等传统认证手段存在准确率不高、客户体验较差、成本高等问题。人脸识别技术的运用,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移动互联网和人脸识别等新技术的应用,使金融服务自然融入用户的经济生态圈和生活圈,但应当警惕的一点是,在虚拟世界两端,如何有效解决照片、视频等防伪性问题还存在一定难度,央视就曾曝光人脸识别安全漏洞,提醒广大用户注意防范,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也指出搭载人脸识别功能的智能门锁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
人脸识别算法中有三个重要的参数,即拒真率、和认假率、识别率。人脸识别技术相关企业不断将算法迭代升级,其目的在于保证识别率更快的情况下,追求拒真率、误判率不变或是安全系数更高。相信随着提高人脸识别安全性与准确性的技术的日益成熟,人脸识别将在金融行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当下人脸识别火爆,对比之下,指纹识别则稍显黯然。指纹识别技术早在90年代大规模进军金融行业,经过多年积淀,已十分成熟。通过登录搭载了指纹识别技术的操作系统,可以更的确认操作人员身份,避免出现滥授权、乱授权等现象,减少被入侵的风险,即使出现事故也可以进行责任追溯。
目前金融机构基本以人脸联网核查进行人证合一核验,基于加入指纹信息的新一代身份证,可将用户现场采集的指纹信息与身份证内已存的指纹信息进行比对,确保持证人身份,还可可用于用户远程身份核查、开户时身份认证等。除银行操作系统外,手机等移动终端也普遍搭载了指纹模块,用户可通过手机网上银行进行业务办理。
指纹识别技术的弱点在于使用指纹时会在采集设备上留下印痕,容易被复制;某些特殊群体的指纹特征少,难成像;对手指的湿度和清洁度有要求,指纹磨损也无法识别。
虹膜识别与指静脉识别这两项技术作为后起之秀,具有较高的识别精度、可扩展性与安全性,但因其成本较高、不够便利而未能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目前虹膜识别主要应用于门禁管理、押运管理等高安全要求级别的场景,指静脉识别技术也已在部分银行自助设备中得到运用。
近年来,虹膜识别与指纹识别相关技术不断发展与普及,用户接受性也随之提升,不少手机厂商也致力于将虹膜识别技术加入移动设备中,以提供更安全的加密保障。因此,这两项技术的潜力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