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政府一直是倡导人工智能发展的主力,人工智能政策的不断落地,使技术应用商业化进程大大加快。2017年,“人工智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九大报告,国务院正式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2018年,“人工智能”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信部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工作方案》。
进入2019 年,政府除了政策上的积极倡导外,在切实的落地政策方面已有了相对的强化。两会期间,“智能+”一词热度居高不下,4月1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印发通知,正式向社会发布了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等13个新职业信息。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其定义为“从事与人工智能相关算法、深度学习等多种技术的分析、研究、开发,并对人工智能系统进行设计、优化、运维、管理和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从事的内容包括:模型、算法、芯片等软硬方面的技术研发,系统研发、部署和解决方案,以及技术咨询服务等方面。
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层面均取得突出成果,带来持久深刻的思维与变革。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一级市场人工智能领域共发生投融资事件602起,总融资额达到1278亿元,资本向领域头部企业集中的趋势得以延续。
人工智能产业前景固然光明,但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部分投资泡沫已经比较明显,存在不少伪人工智能企业。英国VC投资机构MMC Ventures在调查了近2830家欧洲AI创企,发现40%的公司没有证据表明任何机器学习技术和实际经营业务有关。无独有偶,中国一些伪AI企业,为达成AI的效果,只是建立了简单的数据库,并从中不断调取数据,从而在表面上达到“类”AI效果,融资金额达到上亿美元,但还没有真正的产品或者产能不足,很难快速商业化变现,业绩增长难以匹配溢价。一旦投资机构如潮水般退散,裸泳的伪人工智能企业将被三振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