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写稿机器人的动态不少,除了百度家的、地震台网的,不久前的11月18日,互联网巨头腾讯也宣布其旗下的写稿机器人Dreamwriter正式上线。而早前的7月份,英国和爱尔兰国家通讯社更是宣布,其写稿机器人获得了谷歌超过70万欧元的投资。
其实,写稿机器人的发展由来已久。早在2009年,世界上早的新闻撰写人工智能软件StatsMonkey就完成了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季后赛篇机器人稿件的写作。从2015年开始,不仅美国各大媒体纷纷开始应用机器人从事新闻撰写,我国很多主流媒体也开始涉入这一领域。
写稿机器人不仅可以快速对数据信息进行梳理,还能根据算法快速自动生成稿件。虽然目前机器人只能撰写体育、财经行业简单的消息类稿件,但是其“写作”速度惊人,每天可完成百篇稿件,在数量的较量上是人类无法企及的。
看来,写稿机器人似乎正朝着“占领”全世界的目标快速进发,一想到未来要和机器人竞争,小编们不由得捧紧了手中摇摇晃晃的“饭碗”,赶紧继续工作……
虽然写稿机器人来势汹汹,但是我们真的就没有生存空间了么?那自然是不会的。固然机器人在效率方面表现超群,可是新闻的真谛却不只是比比谁更快,新闻需要及时性,同样也需要深度和温度。
尽管机器人可以发挥大数据、机器算法优势,但是和人类相比,其对于自然语言的处理水平与人相差距离依然很大。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君超就曾表示,机器人新闻与“手工打造”、具有人文关怀的新闻稿相比“大异其趣”。
因此,写稿机器人一般更精于经济数据、公司财报、突发快讯、天气新闻等类别的写作,对于需要专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的深度写作则无法胜任。而这也正是写稿机器人发展的意义所在。
对于真正专业的采编人员来说,写稿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可以为他们分担很多繁重、基础性的工作,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用于采访、思考,进行原创与深度稿件的撰写,使本身的工作价值大化。
那些将要被淘汰的,那些真正感觉工作受到写稿机器人威胁的,很大程度上只是些做简单重复工作的所谓媒体人。这些人,虽然被称之为媒体从业者,但是只会发发通稿、复制粘贴,甚至连标题都不会修改。相对于写稿机器人,他们又有什么优势和价值呢?
所以终,真正具备深度写作能力、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记者和小编们并不会失业,写稿机器人的普及,更多的是提升了新闻产出的效率、提高了媒体从业者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