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来看,在自动驾驶领域,由于汽车车体本身空间有限,普通的传感器显然难以满足时代提出的新需求,这时候智能传感器的优势便凸显出来。相较于传统传感器,智能传感器不仅可实现的数据采集,而且能将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另外,其自动化能力以及多样化功能也为智能传感器加分不少。
例如谷歌汽车,除了激光扫描仪用到传感器之外,摄像头、雷达、惯性等部件/系统也都使用了传感器技术。目前,比较常见的用于自动驾驶汽车上的传感器有激光雷达、图像传感器、毫米波雷达等。
自动驾驶只是传感器应用场景之一,另一大被看好的应用市场便是指纹识别。近两年,智能手机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而搭载指纹识别已经成为众品牌智能手机的必备功能。有关数据显示,2016年指纹传感器直逼7亿个,复合年均增长率超133%。随着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智能门锁等搭载指纹识别的智能化产品的持续发展,指纹传感器市场将迎来更光明的发展前景。
规范市场秩序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传感器市场也不例外。在现有人才、市场、技术等基础资源之上,要想加快传感器发展进程,利好政策的出台以及行业标准的制定必不可少。
在过去几年中,有关传感器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不胜枚举。比如2011年中国电子元件协会发布的《中国电子元件“十二五”规划》;在2012年工信部颁布的《物联网“十二五”规划》中也重点提到了发展微型和智能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相关工作。
2015年,“中国制造2025”战略也再次提及,为传感器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后在2016年7月,《“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出台,强调新型传感器的研发创新。
转眼进入2018年,系列行业标准的实施将继续为传感器行业“保驾护航”。于2017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了203项国家标准和10项国家标准外文版。据悉,这些新标准将于2018年实施,其中涉及多项仪器仪表标准,包括智能传感器、智能记录仪表、智能流量仪表等。
随着多项新国家标准的落地,传感器产业将迎来一个新的成长时代,除了智能化、数字化等发展趋势外,标准化或许将成为传感器发展的标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