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显著,其被视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驱动力,是新时代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使得人工智能商业价值不断提升。据国际研究机构预测,到2022年,人工智能技术所产生的商业价值或将达到约4万亿美元。
为了在国际竞争中不落人后,我国正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计划,并积极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化发展。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发展纳入国家战略重点推进发展目录,明确支持人工智能发展。
当前,针对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已经成为全球主流。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不断发力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我国同样也保持积极态势。不过,具体到人工智能的产业化过程来看,人才之争依然是为关键的部分。
2017年以来,我国人工智能领域论文发表量超越美国,部分技术实现,技术转化应用成果大量涌现,域内骨干企业加快成长……但是,从人工智能领域整体水平上来说,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仍有较大差距。
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暴增,但是国内目前的人才规模又难以满足。特别是在人才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占据非常大的数量与质量优势,而中国受困于人才高度缺乏,只能选择到国外引进人才进行弥补
人工智能的竞争愈发集中体现为人才的竞争,要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实际上,全球各国对于强化人工智能基础教育的呼声都在不断加大。
业内专家表示,“人工智能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促进产业崛起必须在教育方面有所作为”。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也明确“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其中指出“完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充实适应信息时代、智能时代发展需要的人工智能和编程课程内容。推动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并将信息技术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为此,日前我国大陆地区出版了面向高中生的本人工智能教材。
这本教材名为《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历史和一些主要应用方向,主要作者是商汤科技创始人、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教授汤晓鸥。这本教材的推出,是当前国内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一次突破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