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已经能够替代一些简单、重复性、操作性的工种,这些工种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厂生产线工人,还包括很多银行、财会、安防、客服等领域。
在这种情况下,高中生在选择志愿时,应该尽可能的避开这些能够被取代的专业,去选择一些注重社交能力、协商能力、人情练达、同情心、创意和审美的专业,这些专业更加能够凸显人类自身的价值,被人工智能和机器取代的可能性比较小。
其次,人工智能在替代一些工作的同时,也相应催生了一些新的工作。
按照现有趋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减少人类工作时间,进而给健康体育产业、休闲娱乐产业等领域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此外,科技和网络的进步,让未来办公形式逐渐向家庭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这也会给网络社交、网页设计等领域带来更多就业空间;而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相关技术的研发设计领域的岗位也会相应增加。
因此,在人工智能和“机器换人”的冲击之下,高中生选择专业志愿,一方面要避开会被轻易取代的专业,转向注重人类价值,或者技能短期内无法被取代的专业;另一方面要将目光转向人工智能带来利好或即将催生的相关专业,未来才能给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
面对带来破坏的龙卷风,好的办法就是到风暴中心去。因此,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除了避让和提前预测之外,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参与到人工智能领域中去!
今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了三大类18项重点任务,其中就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列入了计划之中。计划要求到2020年,要基本完成人工智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到2030年,高校要成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和人才高地。
这一计划给面临专业选择的高中生释放了两个有利讯息,一个是目前国家在人工智能人才上十分缺乏,人才培养大势所趋;还有一个则是国家已经对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给予了政策利好,表达了高度的重视与支持。
在政策引导下,一些大学已经设立了人工智能学院,比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和南京大学等。据了解,这些“人工智能班”和“人工智能学院”都采用“小而精”的试验开班方式,其目的在于积累人才培养经验,为未来批量人才培养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