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华为推出了麒麟970人工智能芯片,使得智能手机能够大幅提升运算能力;苹果在发布的iPhone 8系列和iPhone X新款智能手机中,也搭载了A11仿生芯片,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芯片的运算效率。
2018年上半年,“智能手机+人工智能”的趋势在国内更加明显,几乎已经到了“无AI不手机”的地步。包括华为、OPPO、VIVO、小米等品牌在内发布的许多智能手机新品,都在宣传时比拼其AI拍照功能。同时,部分手机品牌也逐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拓展,例如小米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来便捷寻找照片,VIVO则宣称可提供全新智能服务。
面对市场增长乏力的困境,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无疑为智能手机行业带来了些许光明。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贴合人工智能概念,智能手机将能够迎来几点新的改变:
首先是为手机厂商提供新的造势点。长期以来,手机厂商们之间的竞争都围绕着外观设计、摄像头数量与分辨率、机体大小、内存大小等方面展开,但是在同质化趋势下,各家的差别越来越小,已经无法勾起消费者太大的兴趣了。在这样的形势下,人工智能显然是一个全新的机遇,不仅可以成为新的造势点,同时又能通过结合国人热爱拍照的习惯和我国在图像识别、生物识别领域的优势,大力推动AI拍照等概念的落地。
其次是提升智能手机运行速度。随着智能手机承载的任务越来越多,手机的运行流畅性愈发受到消费者关注。如今,一系列人工智能手机芯片的推出,将使得智能手机在运行速度、反应能力上得到较大提升,从而远离卡顿等现象。
后是给用户带来全新体验。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智能手机用户可以使用到智能语音助手等软件,可以借助语音指令实现手机唤醒、翻译、导航打车等事项。同时,人工智能还为智能手机带来了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让手机更加智能、安全。
凭借以上几点改变,智能手机将能够焕发新的生机,得到在外观设计、运用性能等方面的进一步提升,并以此激活陷入困境的市场,推动智能手机行业的持续发展。
虽然人工智能的应用给手机厂商带来了新的机会,但是并不意味着智能手机行业能够恢复到曾经的高速增长状态。目前,许多所谓的人工智能手机只是跟风炒作,在芯片、摄像头等方面并无实质性突破,仅仅冠以名头进行商业宣传,没有实际竞争力。就算是一些有核心技术的品牌,也依然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研发、生产、营销生态链。
因此,人工智能的确是智能手机突破的关键点,但是要想实现爆发式市场增长并不现实。人工智能手机的发展预期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如5G网络的商用,速度不会太快。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与智能手机的融合所体现的价值将会逐步释放,想要期望短期收益的或许难以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