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开始,我国工业软件市场就已经突破了千亿规模,之后的两年始终保持着15%左右的高速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7年,我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已经来到1412亿元。
从全球层面来讲,我国市场提供的巨大需求也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市场规模达到3500多亿美元,其中我国差不多占到了十九分之一,成为全球市场上一大亮点,此外,我国市场的增速也长期全球平均水准。
不过,虽然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市场增速保持长期增长,但我国的工业软件发展却呈现出“管理软件强,工程软件弱;低端软件多,软件少”的不良局面,这一方面是我国起步晚、技术落后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国外企业对我国工业软件市场的侵蚀较为严重。
正常来说,工业软件一般被分为基础和应用软件两大类,其中应用软件包括运营管理类、生产管理类和研发设计类软件,相对基础软件来说更考验企业的技术和研发能力,而我国的研发产品却有63%左右都集中在基础软件领域,在应用层面研发技术较为缺乏
此外,在仅有的三成应用软件上,研发类软件市场被达索、西门子、欧特克等外资企业所占据,生产控制软件市场龙头地位归属西门子,信息管理类软件市场虽然呈现群雄割据局面,但我国企业也没有较大企业竞争力和优势。
总的来说,我国工业软件市场的发展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是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国家、企业都对市场给予了青睐,资本和技术都在朝这方面聚集,未来发展潜力无限。而至于挑战,除了市场被国外企业垄断外,还有其他三大问题制约着国内行业的发展。
首先是技术空心化问题严重。一直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发展都对国外的工业软件形成了严重的依赖,自身关键工艺流程和核心工业技术数据上由于缺乏长期积累,而无法形成自己的特点,同时,国外企业往往不会将新数据和技术拿来出售,致使我们所学习和引进的技术往往落后于人,后双方差距越来越大。
其次是软件业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不够。一方面国内企业缺乏对智能制造时代工业软件重要性的理解,过于依赖国外工业软件,另一方面国内的制造企业缺乏主动布局,软件企业又存在技术屏障,导致双方缺乏交流,两方面的原因共同导致了国内自主研发的软件可能不适应制造业生产应用。
后国内缺乏工业软件相关标准。目前,国内市场的事实标准基本由西门子、通用电气等行业龙头企业主导,一方面国外标准不肯完全适用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国外企业竞争导致标准多变也不利于国内市场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