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红利拐点的临近,用工荒逐渐席卷主要经济区。波士顿咨询集团报告显示,十年来我国制造业每小时人工成本增速超200%,加之能源价格的走低及人民币升值,中国对美国的制造业成本优势到2020年将不复存在。
在工业4.0的影响下,我国已经开始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以实现可持续的工业发展。然而要解决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深层次的问题,显而易见的是我国制造业逐渐向“服务提供”转变,因此,服务创新将是制造业下一个战略高地。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技术监督局局长高鹰忠认为,当前“中国制造”还缺乏整体品牌效益,大量代工生产处于国际产业链中的低端,没有定价权、利润分配话语权,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费,个体自主品牌建设进程依然缓慢。总体上,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竞争力不高。“要改变这种现状,中国急需全面打响‘中国制造’品牌。”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高鹰忠在一项提案中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议。
“要改变这种现状,中国急需全面打响‘中国制造’品牌。”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高鹰忠在一项提案中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议。他经过调研发现,国际经验完全可以借鉴,要充分发挥标准在、规范和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实施“中国制造标准提升工程”,构建形成“管理标准产品标准”的中国制造标准体系。
日前,工信部、中国进出口银行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大重大技术装备融资支持力度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将创新金融产品和融资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融资服务,支持产品出口及企业“走出去”。
我国制造传统形象是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输出,迫切需要“明星产品”来改变国际市场对我国制造的认知。装备制造出口正是“一带一路”大战略的重要一环,受益于该战略和400亿美元丝路基金,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将大大加快,智能制造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装备制造将成为新的增长点,预计2015年全年出口增速将保持在8%左右。
我国制造业正步入一个向中迈进的新阶段,传统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品、低技能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优势正在逐步弱化,中技能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优势正在爬坡积累。
一个时期以来,全球制造业进入一个较长的深度调整期,这一方面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同时也反映出制造业本身创新乏力、新的增长点难觅。由于缺少革命性的技术变革,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逐步被发展中国家追赶,产业竞争力被削弱,许多产业不得不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国内产业呈现出“空心化”趋势。为此,发达国家纷纷提出“重振制造业计划”,希冀借此复苏经济。
美国、英国、德国等制造业复苏情况较好的国家,同时也是自身创新能力较强且提升相对较快的国家。波士顿咨询集团在去年8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对全球大的25个出口经济体的制造业成本进行了比较,发现美国的制造业综合成本已接近发展中国家。这其实正是制造业向美国回流的深层次原因,这其中,技术创新对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