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关华,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电子信息与技术专业老教师。2015年,他带着11个原油专业教师一起开辟新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这个新专业,全上海、甚至全中国的中职院校都没有人开办过,李关华及其所在的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是头一个。
但是,一个专业整体迁转,遇到的困难远比想象的要多得多。
迎面而来的大问题,就是师资。一帮在电子信息与技术领域干了十多年的教师,如何实现临时“转业”,这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李关华想得到的办法是——加强师资培训。2月2日,在中职学生已经放假一个多星期以后,机电系二楼的实验教室里依然人头攒动,从工业机器人制造大户ABB公司请来的退休工程师正在这里给工业机器人专业的老师上课。
一些全新的专业课程,未来要由这群老师来“驾驭”。比如工业机器人技术、机器人编程与仿真、机器人基础应用、机器人典型应用、机器人工作站维护与保养,等等。
甚至连工业机器人的“考证”都是一件困难的事儿。按照惯例,职业学校都会在毕业时考取一两个由劳动保障部门组织考试的职业技能证书。但在工业机器人领域,还没有这样的证书可以供学生报考。
工业机器人将是新一轮的工业革命,社会发展将和机器人建设联系在一起。因此,相关人才输送也是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发展机器人要思考如何“解人才之急”
要主动适应,紧跟区域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步伐,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加强校企合作,“牵手”世界行业龙头企业,校企共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按照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要立足服务,组建高水平的技术服务团队,打造高水平的技术研发平台,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围绕企业工业机器人应用中具体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改造等问题,开展企业设备升级改造、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研发。积极面向企业开展工业机器人编程、自动化生产线维护等技术培训,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素质。
整合资源,组建由学校、行业、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组成的职教集团,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共同制订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实训条件标准等,对接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关键技术,开发网络化学习专业资源库,满足学生和社会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打造集技术、产品、用人等信息于一体的网络交互平台,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企业发展的同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