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杨超认为,当前,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升级,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进展迅速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是也要看到,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规划、建设、管理、运行等关键环节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不少。
他建议,发改委、住建部会同有关部委,尽快研究并做好加快推进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以及落地政策和方案,从而进一步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方向、具体领域、运作模式及评价标准。
同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至关重要。杨超建议,应围绕“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国家积极支持”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和协同,充分发挥企业主体的市场优势和创新动力,实现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的合理匹配。
同时,智慧城市的发展还应该加强网络化创新建设,完善城市网络布局,实现网网通的网络模式。
例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的公共安全保障与应急工作系统。发挥城市智慧化的先导作用,通过网络化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共享、信息处理与决策辅助功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提升城市管理能力;进一步优化和整合政府服务资源,提高对公众、企业的信息服务能力,实现城市管理的智能化、主动化、便捷化、时效化、阳光化、安全化,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的质量和效益,是新一代以智慧城市发展的目标。不过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在实现网络化管理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问题,但相信这些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并将成为城市管理新发展的契机。
智慧城市首先要能及时、准确、全面地获取城市发展相关的各项数据。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处理等技术的优势实现的信息处理,让它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比如,现在有些城市实现信息综合之后,通过市民卡等方式让老百姓能够在各个领域便捷地访问所需要的信息,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全国人大代表钱月宝认为,智慧城市建设要注重实效,对市民来说,智慧城市应该能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要达到这个目标,相关城市应该先做好论证和规划,并长期持续努力去推动建设。一次性花一大笔钱做个无人问津的花架子就太失败了。”
2014年年底,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等25个部委已建立智慧城市部际协调机制和工作小组,协调解决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跨部门、跨领域的重大问题。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超过200个城市宣布建设智慧城市,覆盖东、中、西部地区,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外,杭州、厦门、珠海等一些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也已开始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
“智慧城市建设须得考虑中国国情,应该旨在方便居民生活。”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提醒说,应考虑怎样通过互联网使智慧城市融入社会与家庭,让人们生活更方便,他建议以中小城市为切入点,通过市场化方式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建设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形态,未来,城市发展将以应用智能化平台,加强网络、信息等全方面建设。人们的生活将以智能化为主,在城市发展中,搭建智慧城市生活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