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底开始的国内自动化“小阳春”,持续性不断超市场预期;其实,从长期来看,国内自动化和信息化有巨大的需求纵深,并且其经济性、必要性还会越来越强,产业的长期潜力应该是被低估的;我们认为,国内自动化产业仍有十年以上的繁荣。行业格局上,外资从战略进攻转为相持,国产品牌已走过草莽创业阶段,行业的深度国产化,可能到达了新的临界点。我们认为,一批有具备现代化治理的产品公司,有机会成为在细分领域更具全球影响力的大企业。
1.2016年以来自动化需求持续超预期,长期来看,国内自动化与信息化产业仍有十年以上的产业繁荣。国内自动化“小阳春”复苏后仍维持在较景气的状态。长期来看,自动化的需求潜力被低估,体现在:第一、由于人力成本的上升,自动化产线成本的下降,自动化的经济性会越来越好;第二、高端、精密制造只能依靠机器,产业的必要性也会越来越强;第三、信息化逐步深入到制造、服务、物流等领域,自动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可能带来社会生产效率的再提高。我们认为,自动化产业仍有十年以上的产业繁荣。
2. 外企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相持,深度国产化到临界点,行业正在逐步进入大公司时代。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从战略性扩张转为相持,其收入、资产、员工都开始出现趋势性收缩;而国产品牌经过十余年迅猛发展,已经打破外资品牌主导的格局,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总体看,国内自动化产业已走过草莽创业阶段,优势公司的竞争优势在扩大。未来,具有现代化治理的产品公司,有更大的概率成长为更大、更具影响力的大企业。
3.海外制造业持续性复苏,实现海外本土化的公司将受益。海外制造业从2017以来强劲复苏,中国一批自动化的元器件、配件企业已经在参与全球分工,海外业务实现了本土化的公司,受益可能会比较明显。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需求恢复低于预期,贸易战可能影响海外业务。
1.1国产品牌在各细分领域的竞争力不断加强
工控自动化行业服务于各类制造业,覆盖范围广,大到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小到食品、纺织、电子加工。某种程度上讲,自动化产业是中国制造业的“晴雨表”。
国产品牌迅猛发展,早已打破外资垄断。工控自动化外资品牌主要有欧系、美系和日系,过去这些外企长期主导中国市场。伴随国内制造业的发展,国产品牌也在过去几十年快速崛起。大部分国产品牌都在2005年之前成立,经过十余年的积累,多已经在众多细分领域成功打破外资垄断,并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目前,国产品牌市场份额已经达到35%左右。
1.2外资从战略进攻转为相持
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近30年的扩张,在2012-2013年左右开始停滞。自改革开放后,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保持着较快的扩张,这一进程大致延续到了2012-2013年左右,在此之前,外资品牌总体表现为业务大致较快的增长,资产与员工规模不断攀升。
但是到2012-2013年之后,经过近10年学习、锤炼和积累的国产品牌,相对于外资品牌的竞争劣势越来越小,加上对用户需求理解更深、响应速度更快等特点,开始在各个细分领域挑战外企,不仅获取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也大幅降低了中低端市场的产品价格和盈利情况。
大致情况是, 2012-2013年是外资品牌在中国区业务收入的拐点,大部分外企大品牌的收入在此之后低增长甚至负增长,产品市占率不断下降;另外一方面来看,外企在中国市场的固定资产、员工情况总体也呈减少趋势。
外企在华资产规模总体有所收缩。稍滞后于收入下降,外资品牌在中国投入的厂房、设备等生产资料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负增长,或者增长出现停滞。不同于收入的变化,厂房、设备投资的情况更多的体现了企业对中国市场方向性的选择,是企业由于自身在中国市场竞争力减弱而做出的较长期决策,标示着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扩张停滞。
员工规模总体低增速甚至下降。通过外资品牌自动化相关的员工数量负增长或者低增长的情况,可以从另一角度印证外资品牌对中国自动化市场持退宿的态度。其中,欧系、美系品牌员工数量出现了负增长,而日系品牌员工数量维持在较低增速。
本文地址:http://www.yakugen.com.cn/news/show-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