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标准不统一,实现大发展阻力不小。中国移动政企客户分公司车联网产品总监任大凯曾表示:“智能网联当前存在大的问题是没有标准,在各地推进的时候相当割裂。以自动驾驶汽车上路测试为例,国内虽然有十几个城市发布了管理办法,但各地都做了明里暗里的规定。我在北京的测试结果上海嘉定不认可,所以要满足各地的标准,只能在每个地方都测一遍。”显然,完善统一的标准体系是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当务之急。
近日在亚洲消费电子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了国内智能网联汽车的信息安全评测标准。《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评价测试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基于风险转化概率、风险可能计算、风险影响计算等多个评测模型,将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汽车中央网关、移动终端等共计13个单元进行评测,并终对OTA安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6大维度进行安全测评。
《测试技术规范》的发布将为智能网联业界信息安全评测给出范本,廓清行业乱象,为智能网联技术新蓝海的各个入局者发展方向,更将为车主给出一份选择智能网联汽车的指南。
智能网联汽车的竞争是跨界融合的体系竞争,也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的竞争,我国已经将智能网联汽车行业标准制定提上了日程。谁能制定行业标准,谁将有更大希望建成智能汽车强国。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是中国汽车产业实现“换道超车”走向汽车强国的重大机遇。
那么,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还面临着哪些瓶颈呢?在智能化基础设施方面,智能网联汽车不仅涉及汽车产品本身的问题,还涉及车、网、路、云一体化的问题。新一代信息通信设施建设刚刚起步,现有道路基础设施尚难以满足自动驾驶上路的条件,仍然面临投资周期长、投资额度大、投资主体不明确以及未来商业化运营方式的挑战性问题。
法律法规方面,针对传统车辆的部分法规与智能网联汽车公共道路的测试、生产、销售、使用等等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无法适应未来自动驾驶发展的部分。
在标准体系方面,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技术、测试评价标准尚不完善,不同行业间标准的有机融合仍需加强。信息安全体系上,数据安全等级界定、流通开放共享、运行安全监管的机制还尚未完全建立。
技术仍然是大的挑战,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积累不足,例如,自动驾驶相关的传感器技术、线控底盘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方面,还有待深化。国产操作系统企业总体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在技术研发投入等方面同国外巨头差距较大。
在产业融合方面,我国自动驾驶所存在的商业模式还不够清晰,产业生态还不够健全。通讯、汽车、交通和产业跨界融合急需加强,产业链生态方面仍需完善。
这些问题不仅是中国面临的问题,更是全球各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需要共同面对的一个挑战。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时代的到来,合作共赢是产业发展的佳选择,一方面需要汽车、电子、通信、互联网等领域协同创新,促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之间携手,无论是政策标准,还是技术应用,都需要各方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