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容置疑,这一成果是值得全球科研人员,乃至全球人民为之兴奋的,然而,作为这一发现背后默默付出的“功臣”之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是不是也应该得到赞许呢?
事实上,利用电磁波寻找淡水资源本身并非稀罕事,很久之前就曾有过运用电磁波寻找地下水的新闻了。但与寻找地下水不同的是,在海洋中探索淡水资源所以面临的环境因素更加苛刻。首先海洋是一个咸水环境,想要在这个环境中寻找淡水资源就需要准确的测量电磁波在淡水和咸水中的传播方式,这对传感器的精度提出了巨大难题。此外,海洋本身是一个潮湿且多变的环境,海水又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如果传感器的密封性与整体牢固性不够好的话,极有可能因为船只的颠簸,或是长时间的工作,亦或者海水飞溅受到损坏。
换言之,这次成功离不开这些年电磁传感器在精度以及质量上的显著发展。
然而,凡事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实际长远的发展。虽然现在人类已经发现海底“淡水海洋”的分布,但是,如果不能合理的运用,那么结果多是招致人祸。
简单的说,首先要对周围的水质、地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仪器测量,建立一个初步的规划,便于后续开采;其次就是确保海底淡水开采技术的成熟,确保这个技术不会引起海底地质架构的波动,同时也不会引起海洋污染;后就是一个完整的开采计划,确保不会过度开采海底淡水资源。
当然,就水资源这件事本身来说,或许地下淡水资源并非合适的方向。事实上,纵观历史,地表淡水和浅层地下水作为人们一直以来的主要水资源,孕育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换言之,假若水资源未曾被污染,那么淡水资源稀缺问题或许并不会发展至今。所以小编觉得,在研究“淡水海洋”的同时,如何进一步的保护已有的水资源,改善水源环境,治理水体污染才是水资源利用方向需要重视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