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实验室建设为目的的全面采购。得利于国家政策支持,包括高校实验室在内,大部分实验室性质的场所都在近几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而这些实验室在制定采购计划时,也往往会尽可能的考虑未来或许会应对的研究项目,因此采购的过程一般会分为多个阶段进行,并且会根据科学仪器适用领域的不同分成数包组,实际采购的仪器数量和种类都较多。
但相对的,实验室建设涉及的仪器种类一多,所投入的资金比重也会分层,其中可能在一些教学型较强或者一些预计不常用的设备上,降低资金的投入,而在未来可能要长时间、频繁使用的设备上,投入更多的资金。而资金投入的分层,所带来的直观现象就是,在一些中低端仪器的采购上,优先考虑国产设备,而在中仪器上明确了进口需求。
且先不提中外仪器对比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单从实际情况来说,这就对国产仪器中,中低端仪器及非常规仪器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却阻碍了国产中分析仪的发展。
其次是有明确目的性的针对性采购。这类采购会在招标公告中明确注明采购的主要目的,并且会对设备的一些细节指标做出限制,其中虽然有的会限制进口,有的会优先考虑国产,甚至还有的会选择二手设备,但是,由于要求明确,所以受众多为在定制化仪器上有一定投入的企业。
一定程度上来说,促进了国产仪器在功能定制化上及针对性检测上的发展,也为许多国产仪器企业提供了展现实力的机遇。
后就是更新产品性质的采购。一般来说,这类采购会给出相对的采购要求,但是不会像上一种情况那么明确,同时采购的仪器数量及种类一般也不会特别多。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是更替,所以采购方多少会抱有与原版比较的心态,多数企业也不会想购置到比原本差的设备。
对于国产仪器来说,这类采购的存在实质上是给予了他们一个和进口仪器比较的机会,虽然可能对比的是上一代的产品,但是对于技术的进步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而说了那么多,实质上在仪器供需关系上,还有很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是否限制进口”。长久以来,“能进口就不国产”的病态思维始终在仪器采购中存在,不可否认,进口仪器中的确存在许多实力雄厚的产品,但是这并不是说国产仪器就不行,在技术要求没有到达“非他不可”的程度时,决定国产仪器需求市场的,实则是采购单位对于国产仪器的接受程度。好在目前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加上国产仪器产品多次在国际舞台亮相,整个市场能接受国产仪器的企业越来越多,侧面改善了市场对于国产仪器的需求,未来,只要国产仪器仍然可以脚踏实地的做好产品,发展前景还是十分可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