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法律系副主任郑宁说:“对于这种诈骗形式,群众只需提高警惕,直接电话联系,即可识破骗局。此外,即使要求对方语音回复,也可提出具体的要求,比如要求对方提供身份信息、说明转账原因等。”
第二种骗术是声音合成。骗子会通过骚扰电话等录音方式来提取某人声音,获取素材后进行声音合成,从而可以用伪造的声音蒙混过关。
第三种是AI换脸。视频通话的可信度明显高于语音和电话,但利用AI换脸,骗子可以伪装成任何人。
第四种是通过AI技术筛选受骗人群,通过分析公众发布在网上的各类信息,骗子会根据所要实施的骗术对人群进行筛选,从而选出目标人群。例如实施情感诈骗时,可以筛选出经常发布感情信息的人群;实施金融诈骗时,可以筛选出经常搜集投资信息的人群。
那么随着诈骗新型手段层出不穷,普通群众应该怎么防止被骗呢?
郑宁提出了几点建议。是验证,提高警惕是防范诈骗的好方式,在涉及钱款时,群众要提高安全意识,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确认对方是否为本人,在不能确定真实身份时,可将到账时间设定为“2小时到账”或“24小时到账”,以预留处理时间。
此外,可以选择向对方银行汇款,避免通过微信等社交工具转账。这样做,一方面便于核实对方信息,确认钱款去向;另一方面,对方能通过短信通知得知转账信息。
第二是保护个人信息,注重隐私保护。社交平台的发展加大了保护个人信息的难度,民众将越多的个人信息暴露在网络上,致使受骗的概率升高。
为避免骗子借用个人信息实施诈骗,民众应当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以防止骗子利用AI技术掌握大量个人信息并对人物性格、需求倾向等进行刻画,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诈骗。
除此之外青年人要及时做好家中老人的宣传防范工作。提醒、告诫老年人在接到电话、收到短信时,只要是不认识、不熟悉的人和事,均不要理睬,以免被诱被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