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上来看,是用户不买单。智能家居产品包含物联网、通讯协议、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新兴技术,因此高科技研发成本使得产品成本居高不下。而在我国,工薪群体占据大多数,购买能力限制了智能家居在这个受众群体中的普及速度。若年龄区间来划分,80后、90后对智能家居产品接受度较高,但经济实力较弱;而60后和70后虽然经济实力较强,但接受度较低。
在使用体验方面,智能家居产品也并不。说起智能家居的体验问题,我们的反应很可能是语音交互不尽人意,或是响应缓慢等等情况。实际上,还没等到测试“智能能力”时,不少消费者就已经被复杂的启动和安装过程劝退了。有消费者表示,当他试图用六个智能插头来控制家中的智能灯泡时,发现自己需要对每个灯泡进行11步操作,这样繁琐的操作甚至很难找到代劳的工作人员。其实,无论是智能家居或是其他领域,化繁为简的能力越来越重要,不管技术多么复杂,对于消费者来说,智能家居需要实现的是简单便捷,这不仅体现产品上、交互路径上,熟悉、选择、思考、决策的过程中各种精力成本也要尽量降低。
同时,智能家居产品是一种联网设备,在这种万物互联的时代,隐私信息安全是消费者重点担心的问题。近两年频发的智能家居导致隐私泄露的传闻很容易让消费者对相关产品丧失安全感。以智能音箱为例,亚马逊和谷歌都曾爆出数据安全问题,这些设备在接受用户命令时也可以远程存储音频,可能收集到用户的敏感数据。消费者当然不会希望自己的隐私被其他人甚至黑客所利用。因此在权衡便利与隐私保护的过程中,企业需要获得用户更多的信任。
此外,消费者对智能家居并未形成清晰的认知,目前的需求处于尝鲜或者局部升级阶段,尚未形成真正的刚需。而批尝鲜的用户并没有给予很好的反馈,这使得后续很难拓展更多销量。因此,更多用户还在等待智能家居产品价格变得更加便宜,或是智能家居产品在技术上产生新的更迭。智能家居很可能陷入了一个“观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