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养老市场,可谓一片蓝海。中国拥有接近14亿的人口,经历四十年经济高速发展后,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医疗水平的上升延长了国人寿命;消费水平上升、生育理念改变,我国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在此背景下,人口老龄化越发严重。
据国家统计局22日发布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1949年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仅为35岁,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7岁。201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1.9%,0至14岁人口占比降至16.9%,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快速老龄化的中国,如何养老是无可回避的大问题。
另据2018年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到2027年,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将从2002年的7%上升到14%,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由此可见,养老机器人蕴含巨大机会。正如吴晓波所说,养老将替代地产毋庸置疑的成为中国的大产业。
养老的主体,除受众老人以外,子女应是主要的执行人。然而,因为生育观念的改变,生存压力较大的年轻人,很多都在异地工作,因而不能时刻陪伴在老人身边,这一巨大的缺口也给养老机器人带来发展机遇。
重要的是,人工智能等科技发展,使得机器人从“笨拙无脑”向“拟人智能”发展。技术条件的成熟,为机器人进军养老市场提供了基础。用数字化技术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是机器人入局新兴领域的关键。
数字化、智能化趋势下,国外兴起了Gerontechnology ——“老人科技”,也叫“福祉科技”。据了解,该领域核心就在于“护理机器人(Carebots)”,即以协助老年人处理日常起居为目标而设计并打造的机器人,这也是养老机器人的主要功能之一。
养老机器人场景趋于多样化
随着机器人市场发展更加成熟,机器人被赋予更多智能,它的应用范围更加广阔,商业落地场景不断丰富。其中,养老机器人主要应用在家庭、医院、养老院等场景。
一直以来,对于家庭、医院、养老院来说,老人护理都是一项重活、脏活,大多数人不是不愿做,就是没时间做。而养老机器人的出现,恰逢其时。
目前,崇尚家庭文化的中国,大多数老人仍然居家养老。在To C市场,聚焦老年人生活起居、娱乐休闲、学习共享等场景,养老机器人可监测老人信息、提醒老人吃药、关门窗、关煤气等,以及与老人聊天解闷等。
例如,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尤新革带领团队研发的养老陪护机器人可以实时监测使用者血压、心率、睡眠等信息,并进行久坐提醒。
同年,新松与三家企业共研的智能家居服务机器人,可以自动监测烟雾、煤气等异常情况,及时发现火灾苗头,让没能时刻陪在父母身边的子女真正安心。
此外,早在2016年,我国就已经出现可与老人聊天的机器人,老人独自在家很寂寞,智能陪伴机器人可以和老人聊天解闷,保持其身心健康。
在医院和养老院等To B市场,养老机器人同样能“大展拳脚”。
事实上,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体质下降,医院是养老机器人落地的另一重要场景。近年来,人工成本上升较快,一二线城市的医院护工约200~300元/天,且护工质量参差不齐。养老机器人作为贴心管家,对老人进行基本看护,提供护理、辅助健康恢复服务,刺激护理者和病人之间的互动等。
比如,日本的互动式治疗机器人Paro ,可以刺激护理者和病人之间的互动,对老年痴呆症和阿尔茨海默氏症有镇静作用。有研究证实,在与 Paro 互动的群体中,孤独感的得分大幅降低。
无独有偶,国内也有护理机器人。为解决养老刚需,礼宾医疗科技推出了针对老人的硬件产品——小宝和精灵,来陪伴老人度过漫长的护理期。
综合看来,无论是家庭、医院还是养老院,养老机器人丰富老年人生活,增加老人群体与社会的联系,提供身体上的帮助与心灵的慰藉,让老年人生活得更美满、尊荣、快乐。
在看到养老机器人庞大市场机会的同时,我们也应正视其面临的挑战。目前为止,养老机器人的发展,仍有三大问题亟待解决。
从市场占比来看,家用服务机器人中技术含量高、与养老密切相关的助残机器人市场占比不足0.1%。这既说明未来有较大发展空间,也侧面放映了养老机器人的市场接受度与群众认知度还不高。除此之外,价格过高也让许多家庭望而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