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云变幻的智能制造变革潮流中,要借势而为,更要逐浪而起。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是长沙的城市人格和城市底色。近年来,长沙敢想敢为,打出一系列“组合拳”,产业一路高歌猛进,发展进一步加速。2016年,长沙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增速在15%以上,移动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北斗导航等新兴产业增速50%以上。截至2017年 3月,长沙新签约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90个,总投资2019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13个。
2015年7月,长沙市委市政府全国发布了《长沙智能制造三年(2015-2018年)行动计划),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大力推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企业和产业。出台智能制造、新材料产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和智能制造装备本地采购(租赁)补贴实施细则等政策,初步形成了“奖、补、购、租、投、池、市”等政策支撑体系。
2016年9月,长沙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抢抓“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的机遇,加快构建智能制造服务体系、产业链条和人才高地,推动长沙制造业向、智能、绿色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建成智能制造强市。
2017年6月7日,长沙正式发布《关于振兴长沙工业实体经济的若干意见》(简称“长沙工业30条”),打造顶层设计政策“升级版”。“这是国内目前干货多、可操作性强、综合力度大、含金量高的振兴工业实体经济的政策文件,足以载入长沙工业发展史册。”《经济日报》如是评价。
长沙市委市政府与中国电子共同设立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建设长沙智能制造“工业云”平台,打造了30多家“众创空间”,并在新材料、增材制造、机器人、北斗导航等建成一批产业技术研究机构,以集成创新、协同创新为智能制造提供共享平台,为企业降成本、提效益。
长沙在力推三一重工、华曙高科、威胜集团等企业成为国家智能制造示范企业的同时,在中联重科、格力电器宁乡分公司、博世汽车、加加集团等230家企业启动市一级的智能制造试点,带动全市28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智能化改造。“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与“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将一起开拓长沙智能制造的“新蓝海”。到2018年,长沙将力争实现3个30%的目标,即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开发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
长沙制造在转型升级中按下了“快进键”,传统主导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为长沙制造业创新发展的翘楚,博世汽车让市民在家门口见识到真正的“工业4.0”。
博世长沙生产技术总监张毕生介绍,新生产线通过U形呈现,34个工位仅需2个产业工人协作,既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提高了单位面积产值。
加加酱油更是实现了从原料入库到成品包装,酱油制造十多道工序,全依靠机械作业,打造出舌尖上的“智能”制造……去年以来,长沙格力、海信生产基地、铁建地下装备等一批龙头企业投资过50亿元的智能制造项目陆续动工和投产,长丰猎豹、中信戴卡等项目加快推进,长沙工业智能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主导产业历久弥新,新兴产业也不甘示弱,大有后来居上的态势,长沙的产业转型升级呈现出竞相追逐的火热场景。
2015年杉杉新能源主导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28%以上,在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13%,稳居国内同行业、全球的地位;中锂隔膜的生产工艺填补了湿法隔膜中国自主生产的空白;妙盛动力成为国内全系列锂电池制造商、湖南省大规模新能源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制造企业……
作为装备等产业的上游支撑,长沙新材料产业产值正似江潮涌岸,一浪高过一浪。2015年,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2016年达2300亿元,2017年预计2500-2600亿元。新材料产业正成为长沙经济迈进“万亿元俱乐部”的“主引擎”,拉动长沙产业结构持续向优向好。目前,长沙已成为全国规模大的电池材料聚集区。新材料产业企业主要集聚在长沙高新区、宁乡高新区和望城经开区等工业园区。
与此同时,以“新技术、新产业”为代表的长沙新经济也是异军突起,如,移动互联网企业已聚集了1.2万多家,华曙高科的3D打印技术,北斗导航和军民融合产业及虚拟现实产业方兴未艾,从商用卫星到低空通用飞机,从高铁控制系统、有轨电车到盾构机,从陆地的汽车到水里的游艇,从大型的通信设备到手机等等,长沙都有生产或即将投产。据了解,长沙的新经济来势很好,实现了20%以上的增速,有的是“井喷”式发展,如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产业等。
其中,北斗导航更是长沙智能制造发展进程中的一颗明珠,未来5至10年内有望培育形成新的千亿级产业集群。目前,湖南省从事北斗导航的企业已经超过50家,其中,90%以上的企业聚集在长沙。长沙的北斗导航产业链逐步完善、核心企业茁壮成长,航天科工、海格通信、中国电子等龙头企业均在长沙“落子布局”,中森通信、长城信息、湘邮科技、北云科技、航天电子、矩阵电子、中本导航等本地高成长性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逐步完善,产业园区等发展载体的集聚效应逐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