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出版社最近引进并翻译出版了“塑造美国的88本书”系列丛书,第一辑包括:成就美国宪法和联邦制度的政治经典《联邦党人文集》、励志经典激励无数年轻人的世界上最著名的自传《富兰克林自传》、影响美国五代人的经典教科书《美国语文读本》等。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语文教育专业工作者一直在进行语文属性之争。令我们感到惊奇的是一套语文教科书能够跻身“塑造美国”的国家地位,究竟靠什么魔力能够影响美国五代人?为此,记者访问了“塑造美国的88本书”系列丛书编委会主编刘炜。
记者:号称影响了五代美国人的《美国语文读本》,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编撰面世的?它和美国学校的语文教科书有怎样的关系?
刘炜:“在从前无人来到的地方,我们希望移植一个民族。”自17世纪初,英国开始向北美殖民。最初去往美国的人是失去土地的农民、生活困难的工人和受到宗教迫害的清教徒,他们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与印第安原住民长期斗争,牢牢地扎下了根。北美广袤肥沃的土地和英国政府放任自流的移民政策,促使越来越多追求自由和财富的欧洲人踏足北美大地,至18世纪中期,北美13个殖民地基本成型,殖民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相对成熟,美利坚精神与文化也逐渐发展出其独特性。
在殖民地时代的早期,生存的迫切需要挤压了民众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渴望。那时,许多家庭唯一的书就是《圣经》,民众的自我教育和给予孩子的教育也全部来自《圣经》。随着生存条件的逐渐好转和聚居人数的增多,一种临时性的“学校”逐渐兴盛起来。一些在欧洲大陆受过教育的年轻移民游走在美国西部和南部各州,寻找当教师和提供教育的机会。如果当地居民能凑齐这位“流浪教师”的教资,一个临时学校就会在一间木屋建立起来。
在这些流浪教师中,有一名年仅14岁的小伙子,他就是《美国语文读本》(以下简称《读本》)的编著者威廉·H·麦加菲。学生对教育的热情使麦加菲意识到,应该给那些孤独的垦荒者和欧洲移民的后代提供普遍的、能负担得起的教育。于是他决定从教科书入手。在《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著名废奴作家斯托夫人的引荐下,一个来自辛辛那提的小出版社出版了麦加菲编辑的《美国语文读本》,这一形式新颖、编排合理的教科书立即得到了美国人民的追捧。自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读本》是美国小学到高中通用的语文课本,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部语文课本。据美国图书公司统计,1826—1960年《读本》共有约1.22亿册的销量,使这套书在美国成为可以媲美《圣经》和《韦氏词典》的超级畅销书。直至150余年后的今天,美国许多私立学校和私塾还在使用这个《读本》作为语文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