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播放轻音乐“唤醒”主人的智能音箱、能够单手做俯卧撑的手掌大小机器人、搭载着人工智能系统的新能源自动驾驶汽车、能“S”形弯折的柔性显示屏……中国制造业特别是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成就,令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的与会人士惊叹不已。
“我们身处智能制造时代,无所不在的智能制造正在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大会上表示。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80亿元,相关产业规模达到2200亿元。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服务机器人、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等智能化产品已经有较好的技术和产业基础。
而前段时间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驱动的智能产业发展》报告也显示,截至2017年6月,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总数达到2542家,中国有592家,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累计获得1.57万项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同样位居世界第二。
在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现场,说话秒变文字的“讯飞输入法”,实现与33种语言即时互译的“讯飞翻译机”、与来宾有问必答的会场机器人……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技术再次让人们耳目一新。
如今,讯飞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开放平台上,全球范围内的开发者已达76万人,这一数字仍在不断攀升。用户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使用任何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随时随地享受讯飞开放平台提供的听、说、读、写等全方位的人工智能服务。
在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张友国看来,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相结合,正从两个方面深刻改变着未来的生活:一方面,直接改变了面向消费者的产品性能,且多为3C产品(指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类电子产品),比如手机、玩具、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家电等;另外一方面,在很多行业当中,人工智能可以改变“专家系统”,比如教育、医疗、公检法以及智慧城市等。
随着中国制造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也瞄准了这一红利,竞相调整全球布局,顺应中国制造从“低成本、低技术含量”转向“高科技、高质量”的转型过程。
中国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表示,中国制造业在转型升级中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给外资企业创造了大量的投资和市场机会。
他说,“新一轮的制造业升级开放对外国企业来说,也许比第一轮有更大的红利,因为附加价值高,市场购买力更强。”
5月25日,江淮汽车与大众汽车集团合资生产的首款电动汽车在合肥下线。这款纯电动SUV车型SOL(思皓)E20X基于江淮汽车的新能源技术框架,融合了大众旗下西雅特品牌的设计理念,将于今年下半年上市。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约亨·海兹曼介绍说,该款电动车续航里程超过300公里,搭载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语音控制平台,以及包括智能充电及智能停车在内的移动出行解决方案。目前,该车型已接到来自大众共享移动出行伙伴的数千台订单。
数据显示,2017年,在中国设立的外商投资制造业企业达4986家,同比增长24.3%,制造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335亿美元,外商投资的重点也从加工制造业,逐步拓展到计算机、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在中国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的跨国公司近2000家。
在此之前,位于合肥的惠而浦全球研发中心及中国总部正式启用,这也是惠而浦全球七大研发中心之一。
“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给两国企业未来的合作带来了机遇,除了销售技术、硬件、软件以外,那些在中国拥有工厂的美国企业也是这一进程的受益者。”上海美国商会会长季瑞达说。
正是看准了中外制造业合作蕴藏的巨大机遇,德国的工业4.0教育和交流平台University 4 Industry中国区总代表托马斯·瑞恩巴赫专程来到世界制造业大会寻觅商机。
这家总部在德国慕尼黑的教育平台集合了包括大众、西门子在内的50多家德国制造业企业的100多名制造业专家,他们希望将德国制造业经验变成“共享知识”,与中国企业分享。
“中国的制造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制造业企业越来越多,优秀的企业非常多,比如海尔、奇瑞等,我们希望把德国工业4.0的经验传播到中国来,和中国制造业企业一起成长。”托马斯·瑞恩巴赫说,“而同时,德国企业也希望更了解中国的制造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