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而过的高铁,遨游苍穹的“天宫”,直上云霄的“神九”,深海探秘的“蛟龙”。如今,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令世界瞩目。
然而,翻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史,有过辉煌也有过沉寂。据《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了解,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始于苏联援建156项工程,在此期间,新中国的工业基础得以建立。
随后受国际局势的影响,我国制造业在被国外封锁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虽然形成了较为完整独立的装备制造业体系,然而一直在沉寂中徘徊。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我们开始大规模引进外资与技术,并对其消化吸收,但作为“工业脊梁”的装备制造业一直处于半停滞发展状态。
据国家发改委2005年公布的资料显示,虽然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备一定规模,但无论从管理机制、技术创新能力,还是企业规模、竞争实力等方面,都与美、日等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重外延、轻内涵、投资分散、重复布局等情况十分严重,且多数企业按“大而全”和“小而全”建设,致使装备制造企业规模普遍很小,即使所谓“特大型”和“大型”企业的规模也不大。 ”这份由国家发改委在2005年3月编制的《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指出,由于自主开发能力低,企业规模小,研究开发能力薄弱,致使高新技术装备和重大技术装备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借助引进外国的技术。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据这份报告当年统计称,“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一方面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装备;另一方面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相关政策不完善,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大量技术装备依靠进口的局面。”
强大的国家不能没有强大的工业,而强大的工业又集中体现在作为“工业母机”的装备制造业上。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政府开始出台了一揽子的政策与推进规划。2005年,国家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振兴装备制造业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把它作为推进产业机构优化升级的重大举措,并对企业和政府提供了明确的建设思路。
特别是2006年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与2007年出台了《关于落实国务院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有关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而上述两个文件被中工创联国际装备制造研究中心研究员赵小鸽称为“纲领性政策”。赵小鸽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两份文件的出台以及后续的相关政策,对于装备制造业企业税收优惠、提高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