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企业信息安全整改过程中的三大“安全困境”及对策

   2020-06-10 工业品商城250
核心提示:从2013年1月起,施耐德电气开始协助国内某大型电力集团,提升其下属企业的信息安全防护水平。在这次信息安全整改的过程中,施耐德电气发现企业内部存在很多措施无法落地的现象,并将其总结为电力企业的三大安全困境。困境一:信息安全专责缺失。很多电力企业没有专门负责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的人员。此外信息安全整改过程
     从2013年1月起,施耐德电气开始协助国内某大型电力集团,提升其下属企业的信息安全防护水平。在这次信息安全整改的过程中,施耐德电气发现企业内部存在很多措施“无法落地”的现象,并将其总结为电力企业的三大“安全困境”。
     困境一:信息安全专责缺失。很多电力企业没有专门负责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的人员。此外信息安全整改过程中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及人员能力等问题都严重影响企业整改工作。
     困境二: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和可操作性。一些企业信息安全制度没有落实,而另一些企业则过于苛刻。比如不允许在整改过程中接触现场控制系统,导致信息安全测试、评估和整改工作无法进行。
     困境三:生产与安全的矛盾。电力企业更重视安全生产和生产连续性。如果信息安全整改影响到生产的连续性,有的企业就会暂时搁置整改工作。
针对这三个“安全困境”,施耐德电气认为应该通过三个层面推进整改进程:
1. 产品供应商急需加强工控产品的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2.企业信息安全整改时,要尽可能创造相应的整改条件。
3.规范规章制度。建议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尽快制定统一标准、加强落实监管等政策措施。
目前,业界一般采用的信息安全策略是纵深防御策略的6大步骤:安全计划、网络分隔、边界保护、网段分离、设备加固以及监视和更新。理论上,企业通过“自上而下”实施该策略就可以实现企业信息安全。但在实际整改工作中,施耐德电气发现采用通用的纵深防御策略不能有效的应对电力企业面临的“安全困境”。因此,我们在通用纵深防御策略的基础上,推出了三级纵深防御体系来帮助电力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施耐德电气三级纵深防御体系是以设备级防护为主导、兼顾系统级和管理级防护,“自下而上”部署全方位的信息安全策略。其中,设备级防护侧重于提升每个设备的信息安全防护能力;系统级防护的目标是设计安全的系统架构,来增强控制系统的整体信息安全功能;管理级防护的作用是规范管理、完善安全策略,增强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水平。而设备级防护是三级纵深防护体系中的核心和基础。
     与自上而下的通用纵深防御策略不同,施耐德电气强调自下而上、以设备级防护为核心的安全策略。它在电力企业的实际应用中表现出三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增强控制系统每个单体设备的信息安全防护,避免设备“带病上岗”,同时方案部署也不会对企业工控系统的正常活动产生影响。而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案,则有可能会影响到安全生产,这是企业最关注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减少对人员专业技能的依赖。设备级防护,普通的维护人员就可以完成。而在自上而下的策略中,系统级、管理级的信息安全维护,对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很高。
     第三:设备级防护,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从上而下的安全策略则要求企业购买相应的防护产品,如防火墙、网闸等,包括完善整个入侵检测、入侵防护体系,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