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4年的时候,巴塞罗那的一个研究组就利用传感器的组合,成功研制出了一款“电子舌”,搭配上一些化学分辨方法,就能成功分辨出啤酒的各种种类,准确率高达82%。之后没多久,丹麦研究人员也研发出一款新型纳米传感器,凭借表面的等离子共振能够识别出红酒的干度。
如今,市面上出现的大部分品酒机器人都是以此为基础研发的,通过传感器构成的电子舌头,赋予机器人识别和品尝酒水的味觉,再结合数据库中的资料就能对所品尝酒类做出评估。
但如果你认为这就是早的品酒机器人,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在一些影视演绎中,我们经常见到品酒师盲品的场景,就是不品尝不闻香气,单看颜色就能知道酒水的种类,现实中人类很难达到这个程度,不过其实早的品酒机器人实现的就是盲品。
2006年,日本NEC曾推出过代盲品机器人,只靠扫一下酒液,对比数据库里的光谱记录,它们能的分析出具体酒款来。机器人的盲品不仅速度比人快,而且准确率极高,的缺陷是当时技术发展不够,还无法保证扫描识别的准确度,容易出现扫描识别错误。
时至今日,两种方式的机器人品酒技术都已经得到了一定发展,而相比于光谱扫描,为了减少品酒的误差,电子舌头获得了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以电子舌头为基础打造的品酒机器人也越来越多,机器人品酒开始日渐兴起。
相比人类品酒师来说,机器人品酒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从品酒任务方面来说,机器人因为应用了各种高科技传感器,还结合了大数据资料,相比人类来说在品酒准确度和效率上更高;从品酒成本方面来说,一个人类品酒师的培养不仅要具备天赋,还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锻炼,以及师傅的带领,培养周期长不说成本也比较昂贵,而机器人品酒师则全无这方面的担忧;从酒业发展方面来说,机器人品酒师的出现也符合行业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需求。
比较下来,机器人品酒师几乎对人类品酒师实现了全面碾压,但还是那个问题,是否人类品酒师就从此被取代,机器人品酒师就轻松的后来居上了呢?也不一定,虽然机器人品酒师在效率、准确度、成本和迎合趋势上都优于人类,但有一点其与人类无法相比,那就是品酒师在艺术生活和娱乐上的价值。
品酒师除了能助力工业酒企生产之外,还能在一些品酒比赛、影视作品、表演活动中凸显价值。凭借着人类品酒师主观、神秘、个性化的品酒风格和语言,能够对观众和消费者带来享受,而机器人则无法办到,它们的品酒程序固定、风格单一,品酒以纯数据说话缺乏主观性略显乏味和无趣,显然只适合生产需求。
此外,对于一些新品种的酒类来说,机器人可能会因为数据不足而无法品鉴或品鉴不全面,人类则可以依靠常年的经验和个性化的品鉴风格进行弥补,在这一定上又是人类的。综合下来,机器人品酒师和人类各有千秋,在工业生产领域机器人可能会对人类有所取代,但在其他方面依然需要人类品酒师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