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国内标准体系的建设如火如荼,国际标准的争夺也愈发激烈。目前,我国无人机企业制造的消费级无人机产品占据全球市场份额超过60%,军用无人机技术也处于世界前列。很显然,深度参与无人机国际标准制定,持续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是必然趋势,也是必要做法。
事实上,世界主要国家针对无人机国际标准制定展开的竞争已经开始,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都相继提出了自己的标准路线图。2018年6月,在国际标准化组织航空航天委员会无人机系统分委员会会议期间,英国、日本和韩国就提出了多项新标准提案。
为了加快推进我国的无人机国际标准制定进程,2017年4月,国内相关机构和企业在惠州召开了国际无人机系统标准化协会届理事会,重点探讨了我国无人机企业积极参与到国际标准制定工作中去的问题。
面对国内外无人机市场快速发展的难得机遇,在技术与市场竞争的关键时刻,我国只有在国内、国际标准体系建设中实现两路并进,才能更好地掌握竞争主动权与行业话语权,从而支撑无人机产品在海外市场能够获得进一步发展。
要加快无人机国内标准体系建设、深化国际标准制定参与度,不仅需要合理统筹各方资源共同推进,而且也需要重视无人机产业的全面发展。毕竟,实力才是硬道理。因而,接下来应当三管齐下,促进无人机产业发展:
一是前置国家空域改革,加速低空空域开放,为无人机的广泛应用提供足够的空间。当然,开放低空的同时,也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只有“放管结合”,才能大化挖掘无人机产业的发展潜力,助力无人机市场持续性扩张。
二是推动无人机军民融合步伐提速。众所周知,相对于民用无人机,军用无人机的技术、标准规格更高,相关企业的研发实力也更为强劲。而民营企业虽然不乏技术创新品牌,但是在人才、资本力量、技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因此,加快推动无人机产业军民融合,是强化我国无人机国际竞争力的一条重要道路。
三是重视产研结合。研究院所的长处在于基础理论、技术研发,而企业的长处在于市场,所以,推进产研结合,有利于释放研究院所的研发资源,并通过企业的商业化运作加快实现技术转化应用。这不仅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特长、合理配置行业资源,同时也有利于无人机产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