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因为它具有比较强的国际接单能力,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其次,中国台湾地区有一批海外归来的IT技术人才在做实业,开工厂,他们对主流国际技术的追踪和购买速度很快.但是,几年前,随着中国台湾地区经营环境的恶化,越来越多的台商把投资的重点放在了祖国大陆市场,中国台湾地区的制造业也加快了进入祖国大陆市场的步伐,福建,江浙等沿海地区,几乎成为了中国台湾地区制造业的大本营.
最近,情况似乎有了新的变化,据近期<商业周刊>的报道:八年前来上海的中国台湾地区厂商纷纷向重庆,成都等内陆和西部城市迁徙.或许与服务业不同的是,制造业的本性是流动的,就象买一台录音机,顾客只要能在附近的商电脑到就行,至于这台录音机是从哪儿生产的,顾客完全不必关心.但是,究竟是什么促使了中国台湾地区制造业进行第二次转移,这个问题却不能不使我们关注. 中国台湾地区制造业的两种出路 胡延平:中国台湾制造业这几年发展特别快,这方面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郭博达:我觉得它上涨快的原因,第一个是由于资本的积累,第二个,在人员的素质上确实比以前好多了。因为看过了、用过了,分析东西就比较容易。像设计服装一样,假如说30年前全部一个颜色的制服,全中国都是一样的,你怎么样做一个衣服跟人家竞争。现在就有可能了,各种各样的服装出现了,创作者的灵感也得到了启发。人都是在模仿中求变,求新,求差异。像张大千,三年不出敦煌临摹练画,加上创新,自成一派。所以公司经营也要有一些策略,这个策略要有出发点,策略不是每天都计划好好的,如果你有一个每天要有创新的动机,有挑战性,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你就会慢慢地比别人强。 胡延平:您觉得像您这样的企业,在台湾制造业里,是不是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很多原来的制造企业,是不是现在都在做这样的扩展? 郭博达:也不一定,有两个情况,一个是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像我们,现在考虑搞研发。但是还有一群人,他是朝更大规模的制造去发展。你看很多的台商把厂房扩大好几倍,把价格拼命杀低,他并不去做产品创新,他只是想用更低廉的价格去竞争。80%的台商都想这样做。这样做,老板最轻松,他就是扩大扩大再扩大,像我们这样做,老板是很累的,对高级主管更累。最近《商业周刊》里讲台商上海大撤退,八年前来上海的台商,现在已经撤到重庆了。为什么呢?撑不住了,他在台湾是八百块,他想在上海只要五百块,肯定能抢到很多的定单,导致大家蜂拥而上。他现在到重庆、成都去,变成四百,我相信有很多人也会跟着去。所以成本降低了,如果没有创新,只招来更多的竞争,营业额也会缩得更小了。 胡延平:制造业现在普遍面临这样的尴尬,规模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低,但是利润也越来越低。现在都在讲制造业是中国的机会,但是从利润的角度来看,情况似乎不是这样的。 郭博达:制造业在中国来讲是很危险的机会。因为不是用量来衡量,你看彩电就知道了,现在达到什么程度呢?现在中国的彩电卖到国外以后,国外的人都不敢相信,不敢买,这么便宜的彩电能用吗?最后只剩下少数几家,也没有多少的功能。 胡延平:您刚才讲到台湾的制造业有两个突破的方向,一个是扩展,一个是搞研发创新,除此之外,你觉得还有没有其他的发展途径?郭博达:没有路可走了,剩下的就是倒闭。 胡延平:对威达电这样的企业来讲,实际上它有一定的特殊性,它原来主要是立足于制造,为别人做,现在慢慢地开始自己做,原来研发的成份少,现在研发的东西多。而且现在越来越成为一个平台了,其它许多的一些小企业,也开始把它们的技术放到你的平台上来做,可以这么说,不管是研发制造还是什么,威达电在一个企业的性质方面已经发生了变化。威达电想用这种变化去适应未来的需求发展,去主动地把握现代的商业机会。对此,你可能会有一个整体的思路,下一阶段,你们的整体定位是什么,怎么做才能在整个市场里更有前途?郭博达:我觉得这个定位是蛮重要的,就是你必须有产品差异化,再加上创新。差异化跟创新还是有许多地方不一样的,如果只是为了差异而差异,往往可能别别扭扭,就像人家说的我要贴牌,人家都是白牌的,我要贴着黑牌,那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如果有一点创新的成份在里面,就是说这东西确实能吸引人,这就是一个精神的问题,也是我们给自己的一个使命,我们一定要成为一家具有创新性格的公司。讲这个比较抽象,但是实物上来讲,我们会看一个产品到底能不能做,别人怎么做的,我来做,我将怎么做,从而不断去反省自己。我觉得这个风格是非常需要坚持的。为了创新,就要想比别人多好几倍的东西。有了这个精神,在市场上一定会找到自己定位的方向。 胡延平:在创新、差异化的发展思路下,企业的品牌、产品的品牌、制造的战略,还有研发,包括一些各种各样的捆绑合作,这些相应的策略是不是都会有所变化?比如,以后你们会不会更注重自由品牌的产品?在制作这块,会不会用更低的成本去搞产品和研发? 郭博达:我们每次在想,除了差异化之外,还应该看到边界效益,还要考虑我除了这个之外还能获得什么好处。就像我这次来北京办展会,我们的经销商也同步来展示,可能会有5%,或者是10%的客户,对我们和经销商的两家产品都需要的。所以我们在做营销战略的时候,往往也是在借用这样的机会,把这个做起来。开辟市场的第一步 胡延平:你们网站上所展示的产品比我们原来想象的要多得多。这次你们跟华旗资讯在网络存储产品上的合作,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郭博达:这款产品,我们把它定位在网络存储的最低阶,但是是移动的最高端。我们跟华旗资讯合作,最主要的是希望能借助它们的经验。它们的经验是在移动存储市场,比如说U盘,还有USB接口的硬盘。现在华旗资讯也面临着困难,这类的商品没有技术门槛,很多都在卖,市场谁都有。他们也在考虑怎么样提高移动存储产品的价值。我们跟他们接触了好几个月,他们非常积极地想要接手我们这个产品,从而把它公司的产品带向新的领域。因为只要走向网络存储,带动的就很多了,过去一个笔记本电脑配一个移动硬盘,顶多如此,但是现在走向网络存储就不是这样了,它的复杂度就高了,它是跟着系统走的。对于华旗资讯来讲,它也希望它的公司摆脱"叫卖式"的经营方式。他们很积极地做生意,但是素质肯定存在局限,因为那个东西太简单了,就一个IC再加一个壳,没有什么技术。 胡延平:在代理商、合作伙伴这方面,下一阶段你们有什么打算? 郭博达:目前我们跟佳杰和花旗资讯的合作,我觉得短期间,我们应该扶持他们把生意好好做起来,因为他们的二级经销商很多,所以有很大的负担。短时间内我们要把这个经销体系建立起来,现在的焦点也是在这个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