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周知,一旦骨骼受到损伤,人体的行走、坐卧等都会受到影响。例如:膝关节,如果运动员在奔跑过程中不慎摔伤了膝盖,那么在受伤期间运动员无法像平常一样行走和跳跃,这将对运动员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为提升膝关节、踝关节等骨科疾病的治疗效果,许多医学研究人员将关注的目光转向了3D打印。
3D打印作为以数字模型为基础,将材料逐层堆积制造出实体物品的新兴制造技术,近年来在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探索和临床实践。将3D打印用于传统的医疗行业后,医疗模具设计、医疗器械制造、医学临床诊断等都发生了许多变化,整个医疗行业的疾病预防、疾病诊断、疾病治疗流程都向着智能化、化方向转变。
从医疗行业的细分应用来看,3D打印目前主要被用于定制化假肢、口腔修复、手术导板、植入物等多个场景。其中,骨科植入物由于市场规模较大、技术应用逐渐成熟等优势,吸引着各类企业纷纷布局,3D打印正引起新一轮的骨科治疗技术革新。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材料科学、成像技术等基础科研的发展,3D打印开始用于牙科、骨科、心血管内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过程。就骨科疾病的治疗而言,3D打印融入了术前规划、制作手术导航模板、定制个性化假体等多个环节,使得骨科疾病治疗不必要的环节被剔除,治疗效果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例如,在术前规划方面,对于骨折患者来说,术前有实体解剖模型将更加有助于医生分析或模拟手术操作的过程。借助3D打印技术制作模型,可使医生对患者的病情有更加直观和全面的了解,比单纯依靠二维平面的MRI或者CT扫描更具指导意义,更利于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又如,在制作手术导航模板方面,采用3D打印手术导板,可以帮助受损骨骼部位复位、辅助螺钉等植入物或医疗器械达到预定的位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置钉方向错误率,使手术操作的准确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从总体来看,3D打印技术无需工业模具,产生废料较少,在非批量制作中具有明显的成本和效率优势,可以极大地简化产品从设计到实物制作的过程,因而很多医疗器械服务商在制造医疗用具时都会采用3D打印方法。
目前,借助3D打印,医疗用具的制造流程得到简化,患者在接受骨骼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借助3D打印制造的手术导板等用具,使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优化。在减轻患者损伤的同时,3D打印使医疗诊断更加趋向于化,并提高手术疗效。以此同时,3D打印在医疗行业的多元化应用也存在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