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型无人机领域,中国居于世界梯队,不仅是全球消费级无人机生产大国,而且也是消费级无人机大市场之一。同时,中国无人机巨头大疆在竞速无人机行业也有所涉猎,2016年9月,该公司就曾发布Snail穿越机动力系统,以此进行产业布局。
无人机竞速赛事以竞速无人机和操控飞手为主体,被业内玩家称作“空中F1”。一方面,无人机竞速赛事给观众带来的速度感官刺激与F1赛车颇为类似;另一方面,无人机竞速赛事对于选手的要求以及赛事的专业性要求,同样十分严格。
当然,无人机竞速与其他多数竞技赛事相比,对于选手和装备的限制都比较低,相对更为亲民。无论你是40多岁的大叔,还是10来岁的小萝莉,都有可能成为无人机竞速领域的专业选手。近些年来,无人机竞速赛事愈发火热,国内也开始举办相关的比赛,不过与国际选手和赛事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究其原因,一是国内选手在日常训练、赛事锻炼方面较为缺乏,亟需提升拼装、操控技巧,并逐步积累比赛经验、不断增强心理素质;二是国内专业的无人机竞速场地较少,既不利于开展训练,也不利于举办相关赛事,因而需要政府、行业与企业共同发力,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竞速无人机主要用于竞技赛事,其市场特征与其他无人机细分领域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整机产品较少,零件产品占据更多市场份额。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各国飞手使用的竞速无人机大多都是自行组装而成。
首先,竞速无人机是竞技产品,其应用场景集中在比赛赛道。而无人机竞速赛道会设计大量的弯道及障碍,这使得竞速无人机要面对不同的赛道环境,而自行组装有着更好地选择弹性,能够根据赛道的差异来合理调配相关组件,从而让飞手可以在比赛时获得更大的自由度,发挥出更好的水平。
其次,竞速无人机在比赛时,基本上都是高速飞行状态,在转弯、躲避障碍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碰撞意外,导致损伤率居高不下。因此,相对于购买整机,自行组装无人机既可节省成本,又便于快速更换零件来进行维修。
所以,针对竞速无人机在使用、维修等方面的特殊要求,业内虽然不乏推出整机产品的企业,但是更多公司都在积极布局零件市场,把竞争焦点放在无人机动力系统、传感器、遥控器、充电器、FPV眼镜和地面接收系统等领域。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国内无人机竞速赛事的加快发展,竞速无人机市场也有望迎来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