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以来,工业机器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其发展轨迹便迎来直线上升,凭借着20%左右的年复合增长,其产业规模开始不断壮大,市场化发展也日渐走向成熟。目前,我国已经连续6年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大的需求和消费市场,在产业趋势、资本环境和行业应用上都获得了迅猛发展。而凭借着六年的精心培育,未来几年我国市场潜力将加速释放,行业发展也将迎来彻底爆发。
其中,人力成本的上升是推动行业爆发的现实驱动因素。近年来,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制造业成本开始不停增长,虽然80、90一代新生劳动力逐渐崛起,但生活和工作理念的变化,依然让我国工业制造业发展面临人力危机,劳动力短缺和人力成本的上升,开始倒逼出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为其市场爆发打下坚实需求基础。
而国家政策的引导则是推动行业爆发的又一驱动因素。工业机器人作为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和国际间制造水平比拼的重要一环,其在发展的起始阶段便已受到我国政府的关注。之后相继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业强基工程”等政策,以及2020年实现密度150台/人、产量20万台目标,都通过国家意志推动着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发展。
此外,资本市场的青睐也是推动行业爆发的重要驱动因素。据了解,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融资事件约160余起,今年截止11月已达到153起,融资事件的逐年增加,融资金额的持续走高,以及融资机构的日渐丰富,都展现出资本市场对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深深青睐。
在三大因素的积极驱动下,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迎来爆发可以预见,未来发展前景也着实可期,但挑战与机遇并存,三大积极因素之外同样有三大制约因素,对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冲击。
其一便是核心零部件的掣肘。在成本结构上,以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电机、驱动器、控制器、末端执行器、传感器等为主的核心零部件,占据工业机器人成本的70%以上,但如此重要的关键部件我国却只能依赖进口,国产化的缺失和国外技术的垄断,让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大受限制。
其二是行业发展的不系统。目前,我国企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小、弱、散”现象,企业发展规模小、实力弱、集群效应不明显,再加上企业间恶性竞争频繁、标准缺失行业秩序混乱、产业发展低端化偏移严重,混乱化、无序化、低端化的行业发展现状,成为阻碍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三是专业人才的缺失。一方面我国在应用型人才、服务型人才储备,和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侧重上存在颇多不足;另一方面,国内人才培养过于借鉴和学习国外技术,也对国内行业发展带来限制。两方面的人才问题,导致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的主要力量受损,进而阻碍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