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讲“没有无用的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只要处理方式得当,垃圾堆中同样蕴含着金山与银山。不过可惜的是,当前我国非但没有从垃圾中寻找到随处可见的“财富”,垃圾问题反而让我们头疼不已。
造成当前垃圾处理现状的原因,除了垃圾分类回收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程外,与我国政府、企业、居民三大主体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密切相关。众所周知,垃圾分类回收不是多建几个填埋场或回收站,多招几个环卫工人就能做好,它需要政府建立完整的分类回收体系,居民形成垃圾分类回收意识,同时企业还要提升垃圾分类、分拣和处理的技术水平。
实事求是的说,这几点我国都没有做到,当前我国垃圾分类回收还处于“宣传”阶段,政府缺乏投入、居民缺乏意识、企业缺乏技术,而三者之中,尤以处理技术的落后为关键。
现阶段,我国垃圾分类回收与处理的主要方式是依赖环卫工人或拾荒者。这些有组织或自发的人工回收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覆盖面窄、人力成本高,还容易让人身遭受垃圾辐射、腐蚀等所带来的严重危害,与国外一些系统、科学的回收方式相比,无疑明显落后于人。
面对处理方式落后、技术水平低下带来的垃圾分类回收难题,“机器换人”的火热开展给我国带来了答案。在信息化、智能化潮流趋势下,机器人的应用正在突破工业领域限制,向各大行业和场景进行快速扩张,随着垃圾分拣机器人的出现,垃圾分类与回收领域也成为机器人应用的又一重点。
当前,世界各国都已建立科学且系统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体系,在它们的垃圾回收工厂中,机器人获得了愈发广泛的应用。在视觉系统、计算机系统以及人工智能的引导下,机器人能够利用机械臂寻找和分类目标,并通过吸盘或机械手进行分拣回收,由于有了大数据、深度学习等的加持,机器人进行分类、分拣和回收而,能够真正实现垃圾的变废为宝。
在该项技术的助力下,即使我国居民的垃圾回收意识依然没有进步,只要企业和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确立好相关的应用标准和规范,我国的城市垃圾问题同样能得到有效解决。当然,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缩减了三大主体的任务和压力,更重要是通过对人工的替代,保障了垃圾处理中的人身安全,推动了垃圾处理的提效增速,进而促进了环保行业的转型升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