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城镇化进程和道路交通建设的加快,让汽车出行需求不断攀升,马路上行驶车辆的不断增多,虽然推动了汽车行业和驾培行业的快速发展,却也引发越来越多的交通事故。
据业内专家分析,90%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都是由不安全的驾驶行为习惯导致的,大量的司机并不是不会开车,而是没有安全驾驶的良好习惯,这与我国驾培行业的教育模式密不可分。
长期以来,我国驾培行业普遍采用言传口教的教育模式,通过驾校教练的亲身操作和口头指导,来指导学员如何学会车辆操作并拿取驾照。这样的模式一方面由于教练员文化水平不高,表达和组织能力上的欠缺,让其无法将行车中的安全驾驶习惯进行传授;另一方面,一些教练的责任心不强且过于功利,只注重考试成绩和自身提成,而忽略了学员的感受与安全培养。
与此同时,由于当前驾培行业的火热,一些驾校为了抢夺市场而恶意竞争,给整个产业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终导致一边是学员和社会舆论不同的抱怨学车难、学车贵、学车效果差;另一边驾培机构也是一腔苦水、竞争惨烈。面对这样的一番乱象,驾培行业急需进行有效的转型升级改变,才能给驾校、学员和社会一个满意的交代。
而机器人技术的应用,无疑给驾培行业发展带来了希望与曙光。近两年,我国各地驾校纷纷引入机器人充当教练,就在今年11月份,宁夏和江阴两地也先后将机器人应用到驾驶培训之中,给行业发展和学员体验带去了更多的新鲜感。
据了解,这些“机器人教练”是一套智能驾驶教学系统,主要由感知系统、语音系统、智能决策系统和人机交互系统等组成,其能够通过自身遍布的传感器,对学员的所有驾驶操作进行实时监控,并通过深度学习和人机交互功能将数据库中的知识,利用语音系统传达出来,对学员进行的指导和辅助。
大量学员反应,机器人教练相比于人类教练更加温和且有耐心,同时在训练技术和经验上也不落后。通过机器人教练的指导和辅助,不但克服了自身的学车或教练恐惧症,还大大节约了学车时间,有效提升了学车效率。
同时,机器人教练在各个驾校的考试通过率也证明,机器人的应用大大超过传统人工模式,机器人教练不仅自带温度,更是具备实打实的硬实力。通过机器人对人工教练的逐步替代,既减轻了学员和教练员的负担与压力,又给驾培机构带来效益提升,未来其发展前景无疑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