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地下空间安全问题日益凸现,管线和路面老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城市地下空间如同看不见的“暗网”,水道管网、通讯管网、天然气等管网错综复杂,潜藏着路面塌陷、燃气管线泄露等危险。
面临此种状况,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来探测城市地下空间的实际状况,并采取合理措施保护城市地下空间就显得极为必要。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后,传统探测方式中存在的操作效率低、数据处理慢等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探测精度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近两年我国先后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地质资源勘探、地质信息采集等领域的应用。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该规划指出要加强人工智能在公共安全方面的深度应用,尤其是在地震、地质灾害监测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和应用。这一消息虽然着力点在灾害地质,但是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来进行地质研究的方式获得了国家层面的指导和支持。
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和业界人士的共同推动下,人工智能在地质探测领域的应用程度日益深入。现如今,无人机地质、数字化填图、智能罗盘等相继问世,借助这些产品所具备的智能化功能和技术,地质探测及地质研究也变得越来越方便,原来很多不可实现、不可观测的地质问题,也有望借助高科技手段得到进一步解决。
从总体来看,人工智能技术的大优点在于它对信息的灵活获取、处理和利用能力,其所涉及的范围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应用到了智能控制、语言和图像理解等领域。在地质探测领域,人工智能技术所具备的及时收集地质信息、探测地形地貌等优点得以充分显现。
近日,人工智能技术在地质探测领域取得了一大新的突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35所成功研制出了我国全阵列式三维体制的探地雷达“鹰眼-A”,这标志着我国无损探地技术实现了从“二维”到“三维”的跨越,人工智能技术在地质探测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地下管线智能检测的正确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据专家介绍,“鹰眼”全系探地雷达加载了人工智能处理系统,能够自主检测、识别并标记多类主要地下异常信息,完成地下管线、地下土质等多种信息的收集,并生成通用结果“报文”。借助这一研究成果,可以缩减人工分析大量信息的工作量,降低人工误判发生的概率,提升数据解释效率和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