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志愿者”概念兴起

   2020-07-22 工业品商城148
核心提示:近年来,社会的飞速发展,新技术的大量涌现,催生出了许多新事物和新概念,机器人志愿者就是其中之一。机器人志愿者的出现,一方面得益于智能技术的崛起和机器人产业的成熟;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志愿服务中的价值成本和劳动收益考虑。  虽说志愿者都是免费提供服务的,但应用机器人依然可以降低对劳动力的损耗与浪费,节约
        近年来,社会的飞速发展,新技术的大量涌现,催生出了许多新事物和新概念,“机器人志愿者”就是其中之一。机器人志愿者的出现,一方面得益于智能技术的崛起和机器人产业的成熟;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志愿服务中的价值成本和劳动收益考虑。
  虽说志愿者都是免费提供服务的,但应用机器人依然可以降低对劳动力的损耗与浪费,节约劳动力使用成本。同时,机器人相比于人类志愿者来说,还具备服务化、化、持续化等方面的优势,也能够提升志愿服务的实际效果,提升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鉴于上述优势和需求,这几年国内外对于机器人志愿者的应用已经屡见不鲜。在国际上,今年2月份举办的平昌冬奥会中,赛事主办方就雇佣一个85名机器人的团队担任志愿者,11种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在赛场内外承担引导、咨询、清洁、安防等志愿活动,展现出了强大应用价值。其中有一款人形机器人,更是成为了赛事开幕式上的火炬手!
  而在国内,机器人志愿者也经常出现在地铁、医院、展会、赛场、论坛会议等场景之中,为人们提供日常咨询和服务。就在几天前,杭州运河边还上岗了两个机器人志愿者“杭杭”和“运运”,它们将分别在桥西历史街区和富义仓为游客提供导游、投影、娱乐等志愿服务,让国内的机器人志愿者数量进一步扩大。
  虽然国内外对于机器人志愿者的应用越来越频繁,“机器人志愿者”的概念也越来越火热,但机器人是一种机器不是人,而志愿者是体现着高尚人格的人而非机器,机器人和志愿者真的能够进行组合吗?
  有专家根据联合国标准化组织对“机器人”和“志愿者”的解释,认为“机器人志愿者”是将两种不同属性的词混为一谈。机器人重点体现的是一种科学技术,志愿者主要突出的是自愿、公益的志愿精神,两者的结合是将科学技术和志愿精神进行了“娱乐化”,对志愿精神来说是一种曲解。
  他们认为“机器人志愿者”之所以站不住脚,根本原因是因为机器人不具备志愿精神。志愿精神是人类道德发展下的产物,它具有文化基因的传承性和实践丰富的待完成性,而机器人终究不是人,不具备人的情感道德和奉献精神,它做“志愿者”是受到了人类的驱使和租赁,其说到底只是人类志愿者的工具。
  因此,在《志愿服务条例》已经出台并实施,在志愿服务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抓手的今天,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机器人在不能体现志愿服务精神,也不能替代志愿服务中“以人为本”宗旨的情况下,机器人只是工具而非“志愿者”,“机器人志愿者”是个假命题。
  不过,机器人志愿者虽然不成立,但机器人作为志愿服务工具却是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其天生“任劳任怨”、不用精神调适、无需激励的特点,也十分满足志愿服务要求。那么,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机器人才能真正成为“志愿者”呢?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