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政策支持和各行业从业者的共同推动下,我国3D打印产业发展迅速,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关键设备的自主研发再到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均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借助3D打印所具备的多种优势,汽车零部件、教学模具等产品的制造工艺也得到了新的提升。
从产业规模来看,近几年我国3D打印产业规模持续扩张。从2015-2017年,我国3D打印产业规模实现了翻倍增长,年均增速已经超过了30%。就2017年而言,我国3D打印产业规模已经达到了14.5亿美元。
从应用领域来看,目前,国内的3D打印应用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家电及电子消费品、模具检测、医疗及牙科正畸、文化创意及文物修复、汽车及其他交通工具等领域。尤其是在航天航空、医疗器械等精密仪器制造方面,3D打印所具有的技术优势几乎无可替代。今后,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3D打印的应用领域还将进一步拓宽。
近几年,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来支持3D打印产业的发展。在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我国进军3D打印领域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据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统计数据显示,仅2017年,我国提供3D打印服务的企业数量就已经超过了500家。
就地域分布来讲,目前国内的3D打印企业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南地区,华北、华中、东北地区从事3D打印的企业数量也较多。其中,北京从事3D打印技术研发、生产与服务的企业达到了70家以上,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约6亿元;广东省从事3D打印的企业超过400家,实现产值超过30亿元。
众多3D打印服务厂商的加入,使3D打印市场竞争变得日益激烈之时,也促进了同行之间的技术交流。为满足用户多元化的实际需求,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也进一步深化,专业的3D打印设备制造商和材料供应商也越来越多。
实际上,无论是在工业应用领域,还是在个人消费领域,3D打印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工业领域而言,国内在激光熔覆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这有助于推动3D打印设备制造工艺的进一步提升和3D打印设备质量的提升。
在个人消费领域,3D打印的应用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用户对3D打印这一技术的认知程度。用户只有加深对3D打印技术及设备的了解,才可能购买并使用3D打印设备。与此同时,软件设计相关辅助平台的构建,也有助于将3D打印产品设计与制造集中在统一的系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