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飞行汽车,自动驾驶汽车其实更受关注。一方面,自动驾驶汽车无需具备飞行能力,技术研发难度相比之下较低,更容易实现;另一方面,飞行汽车并非完全走向自动驾驶,对于“车主”的要求也更为严格,或将需要考取飞行执照。
目前,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在全球主要国家都实现了蓬勃发展,各国在自动驾驶公开道路测试、法律法规制定等方面也相继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同样有所动作。不仅如此,不管是谷歌、百度等互联网巨头,还是福特、丰田、通用、戴勒姆等传统车企,都在大力推进自动驾驶汽车量产与商业化。
2018年7月,百度联合金龙客车宣布推出了L4级自动驾驶巴士量产车型;12月,业内“领头羊”Waymo又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正式宣布上线自动驾驶付费服务,开启商业化序幕。这些只是这一年里,自动驾驶领域积极动态的冰山一角。
同自动驾驶汽车类似,飞行汽车的发展也不断加快,并陆续取得各项成果。眼下,无论是空客、波音,还是Uber、吉利,都在大力促进飞行汽车的研发与商用。此前,吉利汽车表示,其收购的美国Terrafugia公司在飞行汽车发展上取得重大进步,计划于2019年实现新款产品的量产上市,预订已经正式开启。
业内投资者认为,飞行汽车有望在五到十年内初步投入商用,并逐渐成为常规交通工具。此外,飞行汽车未来将进一步整合自动驾驶技术,以提升便利性、减少运营成本。据专家预测,到2035年,全球飞行汽车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亿美元。
虽说飞行汽车的发展几乎与自动驾驶汽车并驾齐驱,进展迅速,但是实际上,由于飞行汽车技术要求、行驶条件更为复杂,其在部分领域仍然显得较为落后。在尚未实现规模化量产的情况下,关于飞行汽车的宣传已是铺天盖地,不由得让人有一种“虚火旺盛”的感觉。
很显然,飞行汽车产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在未来成为主力交通工具,服务于广大出行民众,还需要正视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努力突破发展之路上的重重阻碍,以获得监管者、消费者的认可。眼下,飞行汽车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法律法规滞后。从国内来看,我国低空空域管理仍然十分严格,开放进程还较为缓慢,因此还不具备飞行汽车规模化应用的空间。至于其他国家,大部分也还没有出台专门的飞行汽车法规,因而推动法律法规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为紧迫。
二是基础设施不足。由于飞行汽车具备飞行能力,在有需要时能够飞上天空。但是这也意味着,飞行汽车在起飞、降落时需要充足的滑行场地或是起降场地。因此,为了保障飞行汽车的、安全、稳定运行,亟需为其建设大量专门性基础设施,以满足各种需求。
三是研发成本高昂。飞行汽车说到底还是汽车,也就是说必须考虑到其价格问题,否则难以实现规模化普及。而现在飞行汽车的研发费用仍然十分高昂,要想投入量产同样需要巨额资金,运营维护也是一样。如果不能解决成本问题,市场的快速拓展也就无从谈起。
四是噪音问题。飞行汽车主要在低空飞行,类似于直升机。有接触过直升机飞行的都知道,直升机飞行过程中噪声较大,飞行汽车自然也是如此。而且飞行汽车的商用目标是规模化应用,这也就是说其运营数量将远远超过直升机,造成的噪音问题也就更为严重。因此,在飞行汽车持续落地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推进噪音技术的改进,降低对地面建筑、人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