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打磨机器人在国外早已被应用,我国由于重视和发展时间不长,产业应用规模与焊接、喷涂、码垛等其他工业机器人相比还偏小。2017年数据显示,国内打磨机器人规模只有25亿左右,市场销量刚刚超过1万台,两者所占工业机器人市场比重不到10%,距离产业引导地位还有一段距离。
不过,由于有了“换人需求”的带动,以及企业和政府的青睐,我国打磨机器人的发展态势却十分喜人。目前,打磨机器人不仅在3C行业、五金家具、医疗器材、汽车零部件、小家电、重工行业、玻璃行业等诸多领域都有应用,正迎来庞大的市场需求;而且广东、上海和浙江等集群省市也已形成,大批本土企业纷纷加码助力。
此外,国家近年来也发布了包括《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在内的多项政策,从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关键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集成应用取得显著成效等四个方面,提出了5年发展总体目标,为打磨机器人产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氛围。
在市场、企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青睐之下,这股打磨机器人的换人潮流变得愈发汹涌,既有“机器人四大家族”、本体机器人制造商、应用系统集成商、打磨材料制造商的全产业链集体出击,又有广阔市场引发的激烈市场竞争,鼓励各方力量竞逐与合作,透露出产业蕴含的勃勃生机。
未来,随着产业潜力的持续释放和转化,打磨机器人市场化、规模化发展或将迎来的加速,同时随着机器人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的进一步加深,行业的转型与升级也将更加值得期待。
面对上述展现的发展新机遇与新期待,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又应该怎么做呢?
眼下,抛开国外先进企业不谈,真正受到新机遇影响的本土企业包括三类,其一是本体机器人制造商,其二是应用系统集成商,还有一种是打磨材料制造商。这三类企业需要在相同的发展趋势中,根据自身企业性质的不同,找寻不同的发展重点和出路。
其中,本体机器人制造商需要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关键零部件有效突破。我国打磨机器人产品之所以不如国外先进产品,是因为受到了材质、外形、研磨工具、耗材质量,以及打磨压力、机器人速度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本体制造商要想在新发展中谋得突破,就需要针对这些因素研发出一些关键性技术。
而对于系统集成商来说,则要加大对应用软件系统的提升和机器人编程系统的发展。在当前打磨机器人硬件基础差距日益缩小的情况下,软件系统成为了区别产品应用和质量的关键所在,未来在新市场中,企业间比拼的重点将从硬件和外围设备,转移到关键性应用软件技术方面,这是系统集成商需要关注的趋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