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安检、“刷脸”支付、“刷脸”取款……当前,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时代已悄然到来,“刷脸”逐渐成为了新的风潮。在人脸识别技术商业化应用领域不断扩张的趋势下,“刷脸”办事正愈发常见。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除了安防、金融这两大领域外,人脸识别还在交通、教育、医疗、警务、电子商务等诸多场景实现了广泛应用,且呈现出显著应用价值。为了进一步把握人脸识别技术所带来的重大机遇,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予以支撑。
2015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远程开立人民币账户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安全防范视频监控人脸识别系统技术要求》、《信息安全技术网络人脸识别认证系统安全技术要求》等法律法规,为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以及在金融、安防、医疗等领域的普及奠定了重要基础。
2017年,人工智能被写入全国政府报告;同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12月,工信部出台了《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其中对人脸识别有效检出率、正确识别率的提升做出了明确要求。作为人工智能主要细分领域,人脸识别获得的国家政策支持显而易见。
虽然人脸识别得益于人工智能热潮,以及政策、资本的大力追捧,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其普及应用的过程中也潜藏着一些风险,需要人们予以重视,否则将会对公共安全与个人隐私造成一定的威胁。
首先是非法采集与利用。如今,人脸识别技术愈发成熟,系统应用趋于普及,民众的人脸特征信息十分容易被采集。一旦我们的生物信息被一些企业非法采集或利用,或者在采集后被泄露,将会对个人隐私安全造成巨大影响,甚至会导致进一步的财产损失等后果。
另外是黑客入侵。人脸识别信息被采集后一般由相关企业所储存、管理,而很多企业的网络安全防护水平却难以让人安心。如果相关信息数据库被黑客攻击,在疏于防范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出现数据大规模失窃等情况,届时不仅影响个人隐私,而且还会造成公共安全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