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央视网络春晚舞台上,一个虚拟主持人“小小撒”让撒贝宁相当感慨。这是人工智能虚拟主持人与原型同台,恰似一对孪生兄弟,这对于小撒而言,恐怕是对于“职业危机”直观的一次感受了。除了在央视网络春晚舞台,另一个人工智能主持人“央小广”也亮相了央广春节特别节目《中国声音中国年》。两个人工智能主持人可谓是“交相辉映”、“各有千秋”。
不仅如此,近日新华社联合搜狗公司又在北京发布了全新升级的站立式AI合成主播,并推出了AI合成女主播。业内人士评论称,这是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采编的深度融合之作,未来或将进一步影响新闻媒体行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发展趋势,也将对主持人、主播等从业者带来一定压力。
有国外媒体表示,现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的人工智能国家之一,产业竞争力日益提升。而美国财经新闻网站Quartz则“调侃”,中国在淘汰传统记者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的确,这样的“新闻”也许是世界各国的记者都不会喜闻乐见的,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人工智能“抢饭碗”正变得如此清晰、接近,让人顿觉不安。
实际上,或将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远不止“主持人”、“主播”这些职业。此前,人工智能专家李开复坦言,目前人类的职位中有半数将在15年内被人工智能接管。且不论到时候这一观点是否会实现,靠嘴吃饭的“客服”、“电话销售”等岗位确实正迎来更多人工智能员工。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依托于海量数据的支持。凭借在互联网普及、网民数量等方面的优势,我国数据资源十分丰富、大数据产业建设步入正轨,为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升级与商业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我国,随着人工智能产业落地加快,图像识别、语音交互等核心细分领域的发展也不断提速。
无论是“主持人”、“新闻主播”,还是“电话销售”、“客服”等职业,都与语音识别、语音交互技术密切相关。此外,智能音箱、服务机器人等智能科技产品也同样如此。在技术应用中,通过建立语音数据库,为人工智能系统提供语音数据进行学习、训练,语音交互技术就能模拟相关的发声特点,来“说话”或与用户进行“交流”。
由于有深度学习、机器算法技术的支持,人工智能主持人、主播、客服等还能在持续的数据“喂养”中不断成长,学会更多的知识、技能,从而掌握更强的模拟能力或是交流能力,大大增强相关业务能力。因此,面对日益进步的人工智能“对手”,人类怎能不慌?当然,虽然人工智能别具优势,但是人类也并非就到了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