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截至2018年我国机器人产业整体规模已超过80亿美元,5年平均增长率达到近30%,国内机器人市场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同时,在工业机器人方面,我国连续六年成为了全球大应用市场;在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方面,需求潜力与场景应用也在加速释放
取得如此成果的原因,离不开政府、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为重要的还是劳动力因素。正是因为人口红利的退散,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劳动力资源的减少,才为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让机器人产业迎来了发展的良好机遇。
而如今,劳动力因素所带来的推动作用还在进一步加大。4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简称:《报告》),向我们展示了农民工劳动力发展的真实状况与趋势。其中展现出的几大特点,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机器人提速发展的可能性。
首先一个特点,是农民工增量正在减少且总量增速明显回落。《报告》显示,2018年的农民工总量为28836万人,虽然比去年增加了184万,但在增量上比上一年减少了近300万人,总量增速同比回落1.1个百分点。这是我国农民工总量增速自2015年以来的首度回落,也是近10年来大跌破。
这表明,当前我国的农民工数量已经告别了无限增长的时代,开始出现明显而急剧的下降回落。长此发展下去,农民工增量必将逐渐迎来负增长时代,从而造成劳动力数量的大量减少,未来这将进一步促进作为替代的机器人数量的增长。
其次一个特点,是中、高年龄段的农民工占比逐年提高。《报告》给出的数据显示,2018年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0.2岁,比上年提高0.5岁。不管是从年龄结构来看,还是从农民工就业地、外出农民工年龄等来看,平均年龄比重都在从40岁阶段向50岁以上转移。
“我们希望此次年度大会能够进一步完善至尊合作伙伴项目作为地区性行业沟通平台的功能,在行业全球化的市场背景下,真正地实现信息流、知识流和 业务流的畅通交互。”富士施乐(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石井宽先生表示,“成员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将学到的知识和解决方案与所在地区的市场趋势和技术需求紧密结合,从而把握商机,实现营业收入快速增长。”
这表明,眼下我国农民工的老龄化趋势已经愈发凸显,旧有劳动力逐渐老去,新生劳动力补充缓慢。倘若未来新老交替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劳动力青黄不接所产生的巨大断层,将大大增加机器人发展的空间与机会,机器大规模换人会成为必然结果。通过数字串行接口(SSI)或脉冲宽度调制(PWM)输出,AS5030 和 AS5130 能在360°旋转(8位)范围内提供1.4° 的角分辨率。这两款器件都具有按钮功能,用户可自定义磁铁到器件位移阈值。这两款器件都能在低功耗模式下工作,适用于对功耗有严格要求的应用。此外,AS5030 还提供可由用户设定的超低功耗的休眠模式。
从以上三大农民工劳动力因素变化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机器人无疑都是佳获利者,未来推动“机器换人”发展不仅潜力巨大而且前景可期。不过当前,在现实基础如此给力的情况下,我国机器人在制造业领域的发展却陷入了困境之中,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呢?
据大陆国家统计数据显示,从2015—2017年,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产量成长从21.7到68.1%,都是一路高歌猛进的,但在2018年,这一逐年递增、高速成长的趋势却被打断。从去年9月份开始,每月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增速突然转负,且下行趋势一直延续,到今年季度,产量增速已经来到了-11.7%。